中国古代书画是艺术品收藏中的大项,其中明清两代群星闪烁的艺术史,为收藏家提供了重要的宝库,明清大家的作品屡屡成为拍卖会上的焦点。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专家陆小明提醒,从事字画收藏要沉得住气,先去认识艺术史,捡漏的机会不会很多。抱着一夜低价捡到宝贝高价第二天卖出的心态,很难搞好收藏。
黄慎《炼丹图》纸本轴
董其昌《云山出岫图》绢本轴
【第一课】
了解古代书画史,清楚各画派的代表及其画风
中国南方书画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专家陆小明表示:“从事古代字画收藏,首先要对中国的艺术史有一个认知,了解哪一些是大家,大家的风格如何,画风的始创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盛世传承艺术馆艺术总监、资深收藏家韩鹤松表示:“明清时期的文化底蕴尽出于江南,明的‘四大才子’都在江南,‘扬州八怪’也都在江南。我们广东的绘画艺术,岭南画派最好。但是岭南派也是受浙派、松江派、海派等派别的影响。”
明代早期的书画风格,主要来源于两宋“院体”,代表人物有周位、陈遇、陈远、林良、林郊等人。而并列雄踞当时中国画坛的,还有“浙派”。浙派绘画由于其开创者画家兼学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人,因而得名。浙派绘画有重要旁支江夏画派,代表人物是江夏的吴伟。
宣德年间,苏州诞生了“吴派”开宗大师沈周,继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历时150多年。画史将沈、文、唐、仇并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家”,为吴门派的代表画家。吴门派绘画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以董其昌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都与吴门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到了清代早期,王翚、王鉴、王时敏、王原祁的“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晚清时期,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画派,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陆小明表示:“历史上的书画大家很多,但每个时代只有一个人会成为那个时代的‘画圣’。例如明代有‘画状元’吴伟,字次翁,号小仙。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清代的画圣是‘四王’中的王翚。到了民国,画圣是岭南画派的高奇峰。这些大家都是收藏家特别重视的画家。”
【第二课】
三十年来,字画收藏渠道变化很大
对于明清书画的收藏渠道,盛世传承艺术馆艺术总监、资深收藏家韩鹤松表示:“早期的收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艺术品还没入市场,收藏就是去画家家里求,那是最好的方式。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如果我们和画家、书法家交上了朋友,就更容易认识画家的个性,也学会了鉴别作品。以前的收藏就容易,只要带一点东西去拜访老师,就能够换来一些作品了,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用钱的。而且那一代的画家品格很高,不会计较那么多,去到画家家里很容易拿到作品。”
如今就没有了这种机会,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如今以韩鹤松为代表的一批藏家则活跃于各个画廊、拍卖会中间来购买艺术品。虽然拍卖行拍卖的作品并不保真,但韩鹤松认为,大的拍卖行讲信誉,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所以他们对藏品还是会有严格的把关的。“但是那些小的拍卖行,赝品很多,因为他们不成规模。”
韩鹤松还表示:“收藏家之间的互换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我们收藏圈子中,经常会通过私下商议的形式来互换藏品。这是两个人之间的市场,定价也不会趋于一般的市场化,只要两位藏家都愿意就可以成交。”
虽然艺术品市场化让收藏家花费了更多金钱,但韩鹤松还是认为,如今的收藏环境会比上一代好。韩鹤松向记者表示:“我们搞收藏比我们的父辈方便很多,我们的父辈以前没博物馆,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而且保守,以前不敢随便把藏品拿出来,怕惹事。但是这二三十年,交通很方便、信息发达、展览很多、印刷很精美。例如我很想去北京的一个画展,今晚搭晚班飞机,到了明天就可以看,明晚就可以回来。不用说那么多的个展、美术展、美术馆、拍卖行全世界都有,如果谁想去大英博物馆看看中国馆的东西,可以提早订票,四天就可以回来。现在如果有个拍卖会在英国,我可以飞过去看,所以现在学习东西比先辈幸福很多。”
韩鹤松认为:“收藏古代字画,了解每一个画家的个性、特点,比如说他行笔的习惯,落笔的特点,构图的个性,用色的方法,都要注意到,如果你想收藏字画,你必须要读,读美术史、书法史,要知道一些画家的生平事迹,要熟读他的一些画,经常去读。还有就是多看、多上手、多接触、多请教,就像小孩子说的,大声读书,错了就会有人告诉你,如果你在心里读,错了我也不知道。”
课堂笔记
鉴赏字画,先看时间再看流派
陆小明表示,鉴赏一幅字画,首先要定时间,然后要定流派。陆小明以一幅手卷为例:“如果你要看一幅画是真是假,先打开一部分看看那画的气色对不对。一打开看,这画到了清末民国了,就定了时间。再看这幅画的画法,这是‘海派’的画法,就把地区派别也定了。到这里你还不知道是谁的,就一直往前走,见到书法为止就看到,这是陆恢写的画。写画跟画画其实一样,都是一个意思。画画就是比较细致地画一幅画,一笔一笔地描下来,写画就是比较随意的,比较写意的画,大概就是书法草书写字的技巧画出来的这个写画。这就是鉴别的一个过程。”
墨迹较淡的书法可能是“揭裱”
古人书法会用很厚的一种重宣或者是夹宣笺纸,书法家把一幅作品写好以后,就给一个裱框师傅去裱。陆小明指出:“但是有些裱框师比较狡猾,把原来一张纸的宣纸揭开了两张,把表面一张还给客人,自己把底面一张重裱,就又多了一张,这就叫做‘揭裱’。‘揭裱’的墨比较淡,有很多点,因为这个纸比较厚,上面一张渗透下来的。”
“揭裱”不多见,只有技艺高超的裱框师能揭开,这些作品是真迹,但由于是底下一张,因而价值也会较低。
课外
用报纸包裹字画可以防虫
提到字画收藏保存,陆小明讲起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在越秀山的广州博物馆要搞一个苏六朋的画展,当时征集了各个地方的一些苏六朋的作品,有广东的一些博物馆的、上海的一些博物馆的,包括香港的也有。上海那边就只用牛皮纸包了然后放在一个箱子里面运过来,广东的就用报纸包着然后用橡皮筋扎着这样送过来。但是最后,在广东的虫子只是咬了上海运来的画,广东的画完好无损。上海人就说:‘你们广东的虫怎么咬别人的画不咬自己的画?’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报纸有很好的防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