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成交一览表
李可染襟江阁北京保利拍卖2014春拍拍品
张大千于非闇荷花游鱼北京保利拍卖2014春拍拍品
2014年春拍,经过了苏富比、佳士得、嘉德等拍卖界的大佬们“试水”以后,这一季的书画板块总体走势已日趋明朗:古代书画正逐渐走低,暂避锋芒,近现代书画则是高歌猛进。拍卖行更是整齐划一,纷纷化整为零,将征集来的拍品统统划分到若干个专场当中,一者守住“夜场”的品牌,二者打包处理,更易出手。
就嘉德春拍来看,张大千、齐白石作品依旧坚挺,黄胄的势头似有所衰减,取而代之的是黄宾虹等,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着实热闹的很。就目前即将开拍的保利、匡时两大拍卖公司的专场设置来看,各有各的王牌,对于已成为“高地”的热门更不遗余力地深度挖掘。人们对近现代的期许完全盖过古代,此种信号已尽显无遗。
让我们来进一步看看数据。嘉德作为内地拍卖业的领头羊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嘉德起着风向标与晴雨表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嘉德今年与去年的大拍数据和新近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其他大拍推出的专场情况,来重点分析一下近现代书画与古代书画的诸多短长,以利藏家朋友审准“时”并度准“势”。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经济的紧缩,整体市场依然不见大的回暖,激情被理智所抑制。国家层面反腐倡廉,百姓欢呼,但楼市却一跌再跌,艺术品也呈现一种表面上空前繁荣,实则步履维艰的态势。古代书画份额在逐步缩减,当代绘画基本维持旧观,近现代则是稳重有升,卖家惜售,但毕竟还是抛出很多东西,好东西依然很贵。
看点一:通过“白手套专场”看市场
“白手套专场”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拍卖公司以某一主题的形式推出专场,意在集中地展示某一画家或画派的学术脉络,通过深入挖掘学术价值,对某一件藏品或某一画家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纵向对比,以确定其重要性,这更多地依赖于拍卖公司的精耕细作。大的拍卖公司在开拍前会主动去选择某一类拍品,小的拍卖公司可能要根据这一季的征集情况来决定推出哪一类专场;另一类是由某一藏家提供的系列藏品,少则十几件,多至几十件,优势是具有很好的“出身”,藏品可靠性高,并且多是生货,容易赚足藏家的眼球。相对于前者,后者更多地依赖于供货方提供的货源。
目前,白手套专场的重要性,已经仅次于拍卖总成交额和大拍夜场成交额,成为各个拍卖公司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在成交记录的真伪常为圈内人所诟病的形势下,白手套专场的高成交额似乎更容易让人相信其可靠性。
曾参于过匡时白手套专场的藏家邵总介绍说:“大家越来越重视白手套专场,反映了藏家两个心理:一是我要知道我买的这件拍品在画家的全部作品中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是拍品的重要程度;二是我要准确地了解我这件东西的来龙去脉,为下次出手奠定基础。在我看来,‘名人藏名画’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权威人士鉴定、某出版物著录以及过往的成交记录等等附加条件。比如作品的上款,我是十分看重这一点的,现在的画家送给别人作品,多半都是应酬之作,但民国的画家要好很多,是可以信赖的。”
通过邵总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现在的藏家们对书画作品是越来越挑剔,很多白手套专场几乎都是以近现代作品为主,这也是以后的一个趋势。除非出现大的经济好转,否则古代书画很难与近现代书画分庭抗礼。
看点二:通过“熟货走低、生货走高”看市场
熟货价格的不断升值包含了画家与作品学术价值的不断凸显、拍品知名度的提升、物价的提高等综合因素,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经过2008年与2011年的高价洗礼以后,越来越多的熟货遭遇价格滑铁卢,甚至出现流拍的现象。不仅是二三线画家,一线画家也难逃此劫,刨除人为炒作或抬价的因素,这种现象的出现恰恰表现了藏家的趋于理性。
藏家闵文江分析说:“‘熟货’的标签基本上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举个例子,它就像一口被人反复开掘的油井或一块被人反复挤压的毛巾,明知还可以开出油或拧出水来,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去接盘。拍卖公司都懂得一个道理:中国的老百姓喜欢跟风,但真正的内行很少去跟风。在降低风险的前提下,更愿意去开垦新的处女地。是否选择居高不下的熟货,这是拍卖公司与资深藏家间的博弈。”
拍卖公司对于熟货的征集态度,目前基本上本着能低则低的态度,尽量降低估价。但事实是,犹如房价一样,你把估价压得越低我越不买,越需要观望。这一情况,让拍卖公司哭笑不得,无奈得很。
看点三:通过“名头”看市场
嘉德春拍上,虽然有陈少梅、王雪涛等近现代二线画家作品创造了个人拍卖纪录,但毕竟都是画家的扛鼎之作,很可能是昙花一现,无法成为拍场的主角。主角永远是齐、张、傅、徐、黄这几人,“宁选鸡头,不选凤尾”这句老话显然不适合拍卖场。真正的藏家都是在买进与卖出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只卖不买”或“只买不卖”的毕竟是少数。因此,在拍卖人士的好言劝慰下,市场上总会出现一定数量的精品。
正如越来越多的空房源不断出现一样,藏家也需要折现,作为硬通货,近现代书画的头牌永远是藏家的首选。
看点四:通过古代绘画走低看市场
古代绘画与近现代绘画相比,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在近些年出牌谨慎的态势下,其劣势也尽显无遗。一位辗转京、沪、杭各大拍卖行的资深藏家告诉本刊记者:“以现在的形势来分析,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弄几张能传代的古代书画,但你让我真金白银去买,我还是愿意买近现代的东西,亏不了。好东西可以上拍,顶不济可以私下出手。”
让我们来推敲一下古代绘画的优势与劣势:
就优势而言,玩古玩讲究“老、少、精、美、好”,“老”字当头。年份好始终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其次,就单一画家而言,作品存世量小。赵孟頫的名头在元代略相当于民国的齐白石,白石老人传世的作品近万张,但赵子昂的真迹存世恐怕不会超过八十件,并且多半都在各大博物馆中;王铎是明清之交的帖学大师,也是出了名的高产,他自言“一日临帖一日会客”,这么一个高产书法家,其作品存世量应该无法与民国的于右任相比。因此,作品存世量小,也就是占据了“少”字,也是古代书画的显著优势。再谈作品的材料,古人对材料的讲究程度可以说闻名于世,尽管民国很多大家也自诩精于此道,如张大千、于非闇、溥心畬、李可染等人,但相比古代的米芾、董其昌、刘墉等前辈大师,就要逊色很多。中国的古人将书画看作“长物”,是以玩的心态来对待的,可谓精工之至,甚至是不计成本的。仅“装池”一道,近现代作品就差得很远。因此,就“精、美、好”而言,近现代的书画家又会稍逊风骚。
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书画会频频走低呢?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现在虽属盛世,但随着经济紧缩,与真正的盛世还有很大差距,投资艺术品还是为了变现,规避风险是第一位的,看的是名头,比的是流通能力,而作品本身的学术价值反倒退居其次。此外,古代书画的门槛实在很高,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很多人或许更喜欢文征明,而看不懂黄宾虹,但在投资时,会毫不犹豫地投资后者。这既反映了藏家群体对古代书画的望而却步,更反映了经济不景气时的种种无奈。毕竟,现在很多能真正看懂古书画的藏家往往囊中羞涩,愿许以千金的人未必就是行家。另外,古代书画作伪的造价太高,很可能最后的结果是吃力不讨好,也就没有了高水平的仿品。更重要的是,真正懂行的藏家都将古代书画作为传家的珍宝,除非万不得已,对于古代书画,很少有人将类似于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这样级别的精品拿出来拍卖。另外,古代书画的鉴定也是莫衷一是,很难有权威人士现身说法。
上述因素都促成了古代书画的持续走低,但随着市场的逐步理智与经济情况的好转,古代书画必将成为藏家真正的避风港,一旦有精品力作出现,完全可以匹敌近现代任何一个大师的天价作品。
至于公推的近现代十二大家: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黄宾虹、吴昌硕、蒋兆和、林风眠、石鲁、黄胄,在未来几年内都有可能频繁创造天价。这是个“轮番爆炒”的过程,拍卖行的本事更不容小觑,他们对于征集来的藏品的挖掘能力实在令人敬佩。“黄胄年”的出现,或许是个偶然,但当很多家拍卖公司为了共同的目标,不遗余力地推广之时,上文所提及的近现代十二大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在市场上吹起新风。毕竟,好东西永远都贵,近现代二三线画家之所以无法跻身一线,一定有其缺陷。春拍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我们期待近现代书画能再次为逐步理性的书画市场“松一松缰绳”,去尽情驰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