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艺术 > 赣州艺人醉心木雕:6年半雕就《兰竹图》
《兰竹图》是我国清朝时期“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代表画作。在赣州,有这样一位老人,因为对《兰竹图》的欣赏和对木雕艺术的执著追求,他以郑板桥所绘的《兰竹图》为蓝本,花费6年半的时间用白杨木全镂空雕刻而成木雕盆景《兰竹图》。他就是木雕艺人池达芬。12月18日,他和记者聊起了他20多年的雕刻之路。
缘起:
初识木雕便沉迷其中
18日,记者在池达芬家中见到了他雕刻的《兰竹图》。这件木雕盆景高约1米、宽0.5米左右,盆景中的景物雕刻细腻,幽兰、竹枝、竹叶雕刻得枝繁叶茂、摇曳生风,具有玉雕一般晶莹剔透的美感。
池达芬是章贡区人,今年已61岁。说起为什么对木雕情有独钟,池达说20多年前,他去朋友家做客时,看到了一件栩栩如生的花鸟工艺品,他一见便非常心动,好奇地问朋友那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朋友告诉他是用木头雕刻的。“方方正正的木头竟然能雕刻出这么精美的作品?”池达芬着了迷。自那以后,他没事便钻研琢磨木雕。没有人教,他便自己买来教材跟着学;没有好的木料,他便托人从木材加工厂买一些木材回来。最初的那段时间,池达芬每天下班后就对着一堆木头发呆,在脑海里苦思冥想着雕刻的创意。家人和朋友都认为他“疯了”,劝他好好工作,别整天研究“没用的玩意儿”。但池达芬偏不,相反,他身心更加投入了,有时为了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常常借着昏暗的灯光雕刻至深夜12时。“没办法,我就是喜欢这东西。”池达芬说。
付出终有回报。一年以后,池达芬终于做出了一些像模像样的小物品。他把这些东西送给了亲戚朋友,大家看了都说漂亮。尽管只是口头上的表扬,但这无疑提振了他把雕刻之路走下去的信心。
执著:
潜心钻研只为创作精品
1986年,池达芬干脆从工作的皮革厂辞职下岗,在家专心研究起了雕刻。1990年,他开始创作他的第一件作品《琼枝金果图》,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完成。这件作品后来被一个台商以3.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这在当时是一套商品住宅的价格。”池达芬说。
尽管从事雕刻已有20多年,但真正称得上池达芬的作品的却只有3件。除上述《琼枝金果图》之外,还有他耗时4年完成的《牡丹双绶图》以及耗时6年半、今年9月才完成的《兰竹图》。“我喜欢精致的东西,愿意花时间慢慢精雕细琢。”池达芬说,雕琢一件好的作品,往往需要大量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创作时,首先必须懂得如何巧妙利用原木的形态,再经过雕刻成型、打磨着色等工序,一件根雕艺术作品才算完成。“每个细节每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池达芬说,每当完成一件作品,看着一块块不起眼的木头在自己的手中活了起来,他心里就特别高兴。他的《牡丹双绶图》完成后,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有人开几十万元的高价购买,他一直舍不得卖。
池达芬告诉记者,如今像他这样长年累月坚持用纯手工雕刻创作的已经很少了,而那些半手工的速成品多了起来,但他会坚持用心创作那些难度大而又复杂的精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木雕可以让人保持一种宁静超然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木雕对我的意义所在。”池达芬说。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2023年9月6日上午,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下简称“敦煌文博会”)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2013年9月,国家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秉持和而不同,倡导美美与共,坚持共商
张婧婧|在传承与交流创新中发扬景德镇陶瓷艺术
收藏天下受邀助力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第19届杭州亚运会以“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为定位、“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为目标,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让亚运浪潮“席卷”世界舞台。国逢大事必以重器铭记,亚运
张同禄大师绝响之作品鉴会在收藏天下艺术馆举行
2023年1月15日,翰墨缘纪念荣宝斋350周年活动在北京正式开幕。荣宝斋邀约范曾先生,在其从艺四十年以来的作品中遴选部分精品力作,荟萃一堂,再度为展。
1月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指导,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组委会主办的“六合共生 盛世国缘”第二届“一带一路”全球外交官非遗文化交流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
【教师佳作】为“80后”艺术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