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白启刚:“燕京美校”是很多画家难忘的记忆

白启刚:“燕京美校”是很多画家难忘的记忆

图文 收藏天下 2018-11-21 13:38:33

在白启刚的记忆中,燕京书画社成立之初便得到父亲白雪石老人的支持。1984年燕京美校筹划成立,他的父亲便应邀前来授课,是燕京汇集的众多老一辈艺术名家之一。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白启刚与燕京书画社在上世纪80年代结缘,40年来,白启刚将他们父子与燕京书画社的友谊延续至今,同时他也见证了艺术市场浪潮中燕京40年的发展。

藏品中的故交旧谊

在燕京书画社的众多馆藏精品之中,山水画大师白雪石的巨作《拒马河》可以说是镇店之宝。拒马河发源太行山,由北京房山区十渡镇套港村入市界,淌入白洋淀及渤海。在白雪石老人的笔下,山峦与树木朴秀多姿,终成一幅气韵和润的佳作。而这幅作品进入燕京的收藏已有20年之久。在著名书画家白启刚眼中,《拒马河》也承载着父亲白雪石老人与燕京书画社深厚的交谊。上世纪90年代初,有客户委托燕京书画社购藏白雪石的巨幅创作,当时白雪石拿出两幅,一幅是《漓江山水》,一幅就是《拒马河》。在业界人士眼中,这幅作品场面恢弘,细节精妙,作于白老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2010年,当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赵青仲见到95岁高龄的白雪石老人时,谈及《拒马河》,他对这幅凝结了心血的作品印象深刻。

白启刚

白启刚作品

镇店20年的《拒马河》,40年发展的燕京。据白启刚讲述,父辈二人与燕京的交谊更久于《拒马河》的收藏年头,早在燕京书画社建社之初,就凝聚了包括白雪石老人在内的多位艺术大家。“燕京最初是由王成喜及崇文区政府的相关负责人牵头,为了解决知青再就业问题组织的书画社。当时名气很大,影响很大。王成喜是他的学生,也是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之后任职于北京陶瓷厂。在创建书画社的时候,王成喜曾与父亲一起商谈书画界的事宜。随着燕京的不断发展,逐渐在行业中形成了大气候。”在白启刚眼中,燕京书画社的成立是“当时新兴的也很合时宜的事情”。由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许多老一辈书画家对此刮目相看,也乐于关注和支持燕京书画社的发展。“除了我父亲之外,还有何海霞、田世光等先生都投入到燕京书画社的事业中来。”

回顾当年的燕京往事,白启刚依然对许多细节记忆犹新。“1984年,燕京书画社筹划成立燕京美校,目标是办成一个有资质的可以自主招生的教育机构,于是请来白雪石、董寿平等艺术家授课,当时燕京书画社的绘画组也边画画边学习。就这样,我父亲一直与燕京保持着密切、融洽的往来。”当时还是青年画家的马春林在回忆起白老授课场景时讲道:“白雪石先生不讲很多理论,一般都是边画边讲,在示范中告诉我们技法的运用。”在燕京书画社接受白老亲笔指点成为许多中青年书画家难忘的经历。

言传身教让年轻一辈的燕京人在字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白启刚回忆,白雪石老人当时也推荐了一些年轻人加入燕京,帮助一些艺术家解决生计问题,这让燕京书画社的队伍更加壮大,促进了这间书画社的发展。相关资料显示,燕京成立初期以文化产业带动青年就业取得的成功,在三年创利300多万元并安排知青近200人,招收待业青年近80人。可以说,燕京一直以来都具有凝聚人的基因,不论是中青年艺术家,还是老一辈的名家,都愿意置身其中。

金字招牌的历久弥新

有书画佳作,有学艺园地,有人文传统,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白启刚在父亲之后延续着与燕京的交谊。谈到难忘的旧事,画家们在燕京书画社乐聚一堂的雅集场景让白启刚感到触动。“当时燕京会组织聚会,老中青画家们在一起联欢、合作,一起研讨,很有气氛。有时候还会组织一些书画的义卖活动,画家们都乐意拿出作品参与,非常繁荣。”据许多画家回忆,每年过节,老石总石书领都要把这些老画家聚在一起,搞个团拜会,书画交流,一直坚持了很多年。直到现在,已至耄耋之年的石书领还会在年节的时候给这些老先生的家属寄送手写的贺卡。

从40年前“三个领导,八个知青,一个大棚”的燕京,到眼下经历了两代人的亮眼的京城文化名片,白启刚也与父辈一同见证了燕京书画社40年发展的兴盛与困境、低谷与高峰。一句“不容易”,似乎能够道尽在艺术市场波折起伏中,这间老字号招牌的逆境坚守。燕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兴旺与旅游的营收密切相关,是国家批准的首批“涉外旅游定点购物商店”之一。“起家时燕京把握住了旅游业兴盛的机遇。而现在接待旅行团队,销售状况远不及当年。”白启刚指出,燕京和许多艺术机构一样,随着经济大环境经历了低谷。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燕京书画社只是守着现有的资源,没有找到一条可行的发展新路。随着门店租约的陆续到期和无奈关闭,书画社主要靠着集团旗下的物业一直作为补充。直到2014年迎来了转机。

“琉璃厂的许多画廊也好,宋庄画家村也好,很多机构从火热一时走向了末路,但是燕京书画社不同,向好的大趋势是一定的。”在白启刚看来,燕京书画社经历了许多变化。“从经营的书画作品来看,从早期一些较为简易的画面和题材,发展至今,有许多艺术创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表现也更为丰富。燕京书画社的场地也由最初露天的大棚,演变为文化大院。燕京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队伍在不断扩大,发展节奏是有目共睹的。”

白启刚

白启刚作品

根据新的形势,以石占成为主导的第二代经营者在接手燕京以来,第一步就是将天坛东路甲七号大院搞成一个文化大院,成立书画艺术馆,300多平方米的专业展厅以及部分艺术家工作室,很多都是燕京书画社自己培养的画家。四年以来做了五六十场展览。除了接二连三的展事,在燕京大院中,修复装裱机构、书画学校也有了良好的运营,与北京商报社合办了《燕京书画周刊》,并与中国书画报社合办了《燕京人物》月刊,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了连贯的媒体推广效应,擦亮了燕京书画社这块金字招牌。谈到燕京取得的成绩,石占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总将老一辈艺术家们挂在嘴边:“燕京的起步发展就是一个契机,把握住了好时机,得助于很多老艺术家,包括很多老的从事文化、从事其他专家们的支持。当时董事会提出的理念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传统书画社的多种可能

当下,经历了两代人的燕京也持续得到两代艺术家的关注和支持。重要的展览及活动白启刚都会受邀参加。今年燕京书画社与居然之家达成战略合作,这次签约活动给白启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燕京的两代负责人都在谋求创新。当时我参与了他们与居然之家合作的活动。我感觉两家企业共同办事业是很有发展空间的。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艺术的需求越发渴望。燕京也是一个传统的机构。因为‘传统’而容易让人们接受,也使行家和普通人有很好的沟通和认知,雅俗共赏。与家居企业的合作也拓宽了燕京书画社的经营面儿,这种尝试的想象力很好,艺术走向家庭,有很多可能性。”白启刚认为,当下有收藏意识的人更多了,期待燕京书画社能够调动大众收藏的积极性,让艺术品面向大众和企业。

对此,石占成也曾解读了当下的经营理念:现在的方向是两手抓,一个是为大众需求,一个是树立艺术高峰。他认为,普通大众是最大的消费群体,而他们对于艺术品的关注就是购买力的体现。“原创艺术家”项目首先依靠了家居平台的广泛受众,书画社要为艺术品的质量进行把关,保证原创。

身为行业中重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白启刚也对燕京书画社的发展及当下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他看来,“不急于求成”是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重要启示:“过去的艺术家给予现在人的警训在于,不能总考虑市场,要潜心创作。我父亲从教小学、教初中、教大学,到成名成家,已是80年代了,到了60多岁才有了名气。他的工作一直没有丢掉,老一辈画家都是兢兢业业的,一面搞好工作,一面搞好绘画。现在很多画家动不动就搭起画案,成立门市,现在很多时候是不现实的。对于书画社或者个人来说,都需要韬光养晦、潜心经营的过程。”

对于即将迎来40周年庆典的燕京,白启刚感慨40年燕京路和燕京情谊的珍贵,也对燕京的下一个40年充满了期待。“燕京在艺术市场中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途是无量的,贵在坚持和发展。”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商报网文章,仅供阅读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6888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