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李仕鸿:蔡宝烈那山那水-笔墨与色彩的变奏曲

李仕鸿:蔡宝烈那山那水-笔墨与色彩的变奏曲

图文 收藏天下 2018-11-30 13:47:16

水墨与线条是中国画的特征,重在追寻意象、气韵和画家情感的表达;浓烈的色彩与厚重的笔触是西画体貌,重在表现结构、体积、质感和空间再现。

蔡宝烈老师的画脱略规矩,超越秩序,集国画的精神与西画的表现于一体,一方面通过传统国画的笔墨将人文景观意象化、感性化抒发感情,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西画特征的色彩与画面将物象表现化、构成化表达情境。

《巴塞尔印象》68×136cm2016年

《后湖春早》68×136cm2013年

他的画属于彩墨画,却具油画厚实感;既根植于传统笔墨又有很强的西方绘画效果。是传统国画与西画的结合,是现实加艺术的再创造,风格特征强烈,极富当代艺术的视觉效果。象一篇有感而发的抒情散文,亦象一首节奏强烈的高响乐曲。这种画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正如他常引用一位评论家和林墉的话,前者谓“在可能中寻求新的可能”、后者“不求第一但求唯一”,这两句话正是老师艺术创作的真实写照。

《紫气东来》102×68cm2012年

老师工作于文联,组织与参与着各种高规格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骨子里有着天然的中国文人情结。又从事着书装设计、插画与艺术策展,平面与传媒艺术的职业必然对当代艺术有更多的感悟和极高的审美境界。谦逊自省的性格成为他潜心探索的土壤,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积累成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宽阔的视野成为他创新的动力。这些逐步形成了他国画为本西画风貌特征的绘画风格。

《普罗旺斯夏日》68×136cm2012年

现今的中国画坛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相互并存、相互渗透的时期,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传统的水墨画似乎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中国画必须改良突破才得以适应现代艺术的成见造成国画创作的迷茫,要么亦步亦趋于传统技法与程式,要么抛开其文化根脉,进行实验式的"变法求新"。老师更多的是将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的艺术元素融会贯通并置在一起,这种解构与并置是从色彩、造型、用笔等艺术创作的根本出发,找到了各自的结合点。

《古城秋韵》68×68cm2016年

他的作品空间层次丰富、色彩强烈浑厚,线条恣肆奔放、笔触持重沉稳,中西融合、交相辉映。无论形体构图还是明暗光影,乃至橘黄、大红、钴蓝等印象派式的色彩,无一不体现西画的当代艺术特征;无论建筑、河流、树林和背后的山峦、天空,其潇洒的渲染擦皴与笔墨勾划,都有着轻重缓急、干湿浓淡的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写意重彩、浓烈厚实的画面,天衣无缝地柔合了国画技法与西画概念。他的画背后蕴含着宏大的文化信息量,是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借鉴也是对传统国画的提升和创造,效果令人赞叹。

《远方的河》68×68cm2015年

薛永年《在跨界互鉴中前进》一文中说."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专业.而融会贯通最为重要。更早苏东坡也说过:“物一理也,通其义则无适而不行。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这一段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过于专门、必然限制发展,艺术的创新、离不开贯通.有时还要在跨界中互鉴。

画家以作品说话,作品便是说服力。人与人之间有时真难免客套,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岁月与积淀酿成的貌拙气酣与投机取巧浮光掠影大相径庭。如果说彩墨国画并不独特.那么老师则是建立在彩墨画基础上且形成独特风格的印象彩墨画家,在这点上他的画更具创造性。他常说“画得好和认真画是两回事,我属于后者”,那种不事声张的性格与他的艺术成就倍受推崇,他的大家风范有口皆碑。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网络,仅供阅读,版权归原作者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6888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