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行情 > 谈老外对于的中国字画收藏态度
中国的古代书画都可以称之为古董,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价值自然也就不菲,也经常成为海外拍卖场的骄子,那么,现当代中国画在海外的收藏市场又是如何的呢?一位英国教授在画廊看中了一幅广东名家的画,但在听了画廊报价后,教授觉得太贵,后至文德路花费不足100元买了一幅行画回国。
这个故事令人触动,为此我们采访了有着在西方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几位艺术家,欲管窥“现当代中国画在西方的影响力”.诚如艺术家所言,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成就并非借助西方人一知半解的评论及赞赏而成立,但今天的中国画应该如何与世界艺术、与世界人民沟通,是艺术家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当代书画家要用精品征服西方藏家
近年来,中外书画艺术的交流越来越多,不少国画家在西方画廊、美术馆等举办展览,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艺术盛事,听取西方人对于中国水墨画的观点,发掘空间。不过,这些海外交流的真实效果如何?能否为中国画在海外市场开拓出新局面?中国画要走出去该怎样与世界沟通?
谭圆圆表示,国内艺术家到海外开展目前大部分还是国人的自娱自乐,其中原因之一是暂缺好的有中西方双语背景的策展人能够将中国艺术的理念介绍给西方。不过近年来许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到伦敦顶级的艺术学院留学,相信这一困局会很快有所突破。
冯长江也认为,中国画在西方产生的影响力目前还是通过文化社交和传媒,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交流纽带,所有在法国、英国等国家办展览的画家,基本是个体行为,缺少官方组织的真正能够代表最高文化水平和绘画水平的展览向国外推荐。他介绍说,1982年在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的组织下,160位美术家的165件作品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画展,在世界艺术展览中心进行了一次中国现代艺术的集体展示,“遗憾的是,这样高规格的展览此后几乎没有了,当代中国画与世界沟通的渠道始终没有形成”.除此之外,冯长江还表示,国内艺术市场的混乱,画家受经济环境影响急功近利,真正有震撼力的作品出不来,这也是中国艺术在发展中很严重的问题。“中国人对艺术的判断和鉴赏也降到了一个低谷,海外藏家收藏中国艺术品首要问题是不知什么是精品,也看不到精品。”
藏家颜明认为,艺术的影响力还是要靠国家整体的软实力提升,“西方文化现在是强势文化,就像现在中国学生要学英语、美院里要学西方美术史一样。等到有一天,外国人都希望穿中国人的衣服,说中国的汉语,中国画自然也会获得更多人的认知、喜欢和收藏”.
而冯仪则持肯定和乐观态度,他认为,海外展览增进了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了解,并逐渐改变西方人长久以来对中国艺术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进一步让西方人亲近欣赏中国思想文化,当代国画家的创新亦被肯定。而且他认为,在收藏上,国画亦具有优于西画的特点,“首先,中国画作品保存优于西方油画。中国画使用的很多颜料是用炭制作,上千年不变色。但西方油画到五六百年后,油彩会变硬,还会脱块,此问题至今仍无法解决;中国画比西方画在意境、手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更有发掘空间,而且目前中国画价格远远低于西方画,所以投资前景很好,但不要急于回报,保存时间越久升价越大。”
外国教授花100元买行画“不意外”
不久前,三彩画廊经理海生在与记者聊天时讲了一则故事:剑桥大学一位教授来本市一所大学做文化交流期间,经朋友介绍到三彩画廊买中国画。他看中广东名家梁纪先生的一幅《墨竹图》,但当画廊给这幅画报价3万元人民币时,六十多岁的教授却“霎时脸红”,讪讪而归。海生透露,这位教授最终去了文德路,花了不到100元买了一幅行画回国。
海生对此事分析道:教授看中《墨竹图》,说明他对中国艺术有所了解,但中国画讲意境、境界,西方人不一定分得清。在判断不了好坏之下,那就不如花小钱买纪念品了,“这就和中国人在家里挂梵·高的《向日葵》的心理一样”.
而受访艺术家及业内人士对此也皆表示“不意外”.苏富比艺术研究院顾问讲师、ArtAsia亚洲艺术总监谭圆圆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东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差异的案例。更深入地探讨,可以说是东西方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以及价值评判等的差异。”她以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她在伦敦居住的七年时间里,所接触的西方人中,除了专业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大部分人对中国画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他们对于中国画的普遍理解是简单抽象的“墙面装饰”,因为最多看到中国画的地方集中在唐人街的中国餐馆里。而绝大部分中国传统水墨追求“意境”,其构图简约性和题材相似性对习惯于欣赏写实以及重视色彩的西方观众来说,吸引力并不大。
旅美画家冯长江则介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能看到齐白石的小品,以及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的水墨画,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些西方现代艺术大家的油画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画这边是门可罗雀,另一边是人头攒动。“这些现象令我常常思考,中国画该怎样与世界沟通?”冯长江感叹道。
老外买中国画多束之高阁
近年常游历海外的上海收藏家颜明一言以蔽之:书画不是西方主流收藏的品种,他们喜欢的是中国瓷器。“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曾经买过一些现当代书画,比如傅抱石、石鲁,因为当时价格便宜,但不成规模,不成气候;日本上世纪80年代经济好的时候,也有收藏家买过一些中国现当代书画,多为礼品,现在很多都回流到国内拍卖场了。由此看来,收藏中国画仍要靠华人社会。”
冯长江也表示,有些西方藏家财大气粗,买了一大批中国当代绘画,但回国后大都束之高阁。
谭圆圆则表示,绝大部分中国画并未真正进入西方大众视野,虽然海外拍卖会上有屡创新高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但大部分只是华人老藏家和中国新贵之间的往来。只有一些写实的、有叙事性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在国外有较高声誉,譬如传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诗、书、画、印搭配的结构,让西方专业艺术史人士和大众都喜闻乐见。
勿以西方标准小视中华国学
毋庸置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的中国艺术,既从世界艺术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同时也给世界艺术以影响,为西方艺术家所推崇。尤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转型中,梵·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从中国及日本等东方美术的线条和色彩中,找到灵感,从而推进了西方艺术趣味、审美特质和表现手法的变革。然而,在当代,为何中国传统书画在海外大众眼中难有魅力呢?
台湾画院执行院长、昆山市昆台联合画院院长冯仪追本溯源,归因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简要来说,中国文化是一套源于农业社会的古老文化,直到十八世纪之后西方近代文化才开始进入中国。而西方文化源于希腊及希伯来文化,经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而演变成近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因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艺术的魅力蕴涵着其传统及精神,渗透在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包含哲学、美学和宗教的思想,博大精深。”
冯仪从中西绘画根本差异的角度强调,切勿以西方标准小视中华国学,“中国书画历史悠久,运用毛笔和墨在宣纸上表现出黑白两种颜色强烈对比的关系,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把黑与白放在其他颜色之上,这正是中国画区别于西画和其他色彩体系绘画的重要特色与标志;中国画讲求以书入画,历代画家大多是有深厚文学根基的文化精英,他们是画家、是诗人,更是学者或者官员。中国艺术以文为本,这点不同于西方画家,西方美学家不明白个中道理;中国书画重意境的艺术神韵,追求情趣,不同于西方绘画重直观的美学观点;中国画追求的是生动和神似,讲究中庸,绘画是人格的写照,如同写诗是言志的表现;造型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在外国人看来是需要长时间才能理解的;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于一体,这也有别于西方艺术”.
和冯仪强调“存异”不同,以重彩工笔人物画获得西方艺术市场青睐的冯长江则意在“求同”.冯长江认为,世界是个色彩的世界,美学是人类共通的哲学,不绝对相似,但有共通点。“说到笔墨,不能不澄清一个事实:什么是笔墨?简单说,就是作画时笔和墨留在画纸上的痕迹,它与油画留在画布上画笔与油彩的痕迹是同等意义的,这种痕迹就是我们常说的‘笔触'.”冯长江说,在中国靠玩笔墨依然可以生存,甚至还可以活得很好,但是你无法与更广阔的世界交流,“西方绘画重视造型语汇、构成语汇、色彩语汇,这些东西就像旋律之于音乐一样容易打动人。绘画要交流,就必须有国际性的语汇,而色彩就是国际性交流语汇中的重要一种。”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4月17日晚,中方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在金边和平大厦举行会谈。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携手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宣布2025年为“中柬旅游年”。柬埔寨首相洪玛奈表示,柬埔寨和中国长期以来相互尊重、平
4月15日,由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钧瓷艺术工作委员会、禹州宋元钧瓷标本博物馆作为指导单位,收藏天下等联合主办的“窑火千年:从宋徽宗御用到现代复兴的钧瓷传奇”研讨会在北京盛大启幕。河南钧瓷博物馆古器物
近日,分别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敦煌研究院、敦煌美术院等官方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展览馆与大钟寺文化产业园三大文化地标同步推出三场敦煌主题官方大展,多维度呈现敦煌石窟的千年瑰宝,为公众开启一场沉浸式
“菩萨指尖的朱砂,飞天拂过的星辰,是千年十朝烙印在风烛崖壁里驮不走的偈语流光”当敦煌壁画跨越千年风沙,在当代艺术家的笔尖重绽异彩,一场关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在北京拉开帷幕。3月30日,由敦煌美术院主
一、臻宝拍卖(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拍卖人”)将于2024年6月25日19:00时(拍卖起止时间详见拍卖标的页面信息)在收藏天下www.sctx.com平台公开拍卖书画等艺术品(以下简称“拍卖标的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一场以“守护中华国魂,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百年徽宝》文物南迁主题发布会在我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发布会旨共同回顾抗战时期文物南迁的壮举,探讨中华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并见证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齐吉祥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16日凌晨去世。齐吉祥,男,1940年8月出生于北京,是中国
一、臻宝拍卖(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拍卖人”)将于2023年6月25日19:00时(拍卖起止时间详见拍卖标的页面信息)在收藏天下www.sctx.com平台公开拍卖书画等艺术品(以下简称“拍卖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