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因谐音“福禄”,自古就被认为有趋吉避凶之妙用。在古代吉祥图案中有不少关于葫芦的描绘,如“子孙万代”、“万代盘长”等。旧时一些普通百姓家的屋梁下也挂着葫芦,称之为“顶梁”,意在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而在投资收藏领域,葫芦器又称“匏器”或“蒲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艺术品。用葫芦做原料,多种工艺并用,镶嵌上一些名贵材质做装饰,还可制成多种多样的宝贝,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不过,在受关注的同时,仿造或新造的葫芦器也大量充斥市场。专家认为,它的真假鉴别除了看包浆、重量和制作工艺的细节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手感。“如同紫檀、竹雕和木雕一样,如今仿得惟妙惟肖的东西太多,唯有手感‘真的假不了’”。
葫芦在中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到了唐朝,“葫芦”这一名称开始流行。
一般来说,高度在8厘米以下的被称为手捻葫芦,许多行家认为盘玩它可以活动手指和手掌上的神经、肌肉,起到按摩穴位、健身养生的功效。按制作工艺不同,它大致可分为天然、勒扎、范制、火画、押花、针刻、刀刻等几种类型。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结合勾、皴、擦、染及墨分五色等国画原理、技法,并借鉴毛笔中笔触的中锋、偏锋、侧锋等表现形式,在葫芦皮面上绘制人物、风景、吉祥图案、书法等多种题材,颇具文化内涵。记者日前在香港某拍卖行预展上还偶遇了一位藏家,他对各式各样的葫芦了如指掌:“例如范制葫芦又称模子葫芦、范匏,就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文的范模中,葫芦长大范模的阴刻图文便在葫芦上显示出来;‘夹范’则是用两片木板将幼葫芦夹起来,长成的葫芦呈扁形;‘素范’范模光素无纹,仅求葫芦整体造型的变化;用‘花范’范模可获得人物、花卉、鱼虫、山水和文字及各种造型的器物,如碗、盆、笔筒、鼻烟壶、摆件及蓄虫具。”
“我收藏葫芦就是为了更好地写生。”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万章最近潜心钻研葫芦题材绘画。“我收藏的葫芦,既有天然的,也有以葫芦形状为基础的瓷器、青铜器和木雕等。”其实在古代,葫芦一直是跨界联姻的宠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品中。
跨界混搭更惹人爱
“它的口和盖也很讲究,多为紫檀、红木、象牙或玳瑁所制,俗称‘蒙芯’。盖子上也刻着各种题材的图案,玲珑剔透惹人喜爱。”
葫芦制的蛐蛐罐民间就有很多,高档的则有匏器,例如康乾时期宫廷用的万寿无疆碗。“匏器的制作比较简单,我曾专门走访过,发现以前都是天然的,现在则多是人工的,本来是个小众门类,但现在各种器形造假的都不少,收藏门槛没有想象中那么低。”他表示,坊间不少人兜售的那些所谓带象牙盖、玳瑁盖的蟋蟀罐,大多是新作品。“鉴赏方面则主要看文化内涵,比如蟋蟀罐就跟斗蟋蟀这个文化情结连结在一起,喜欢这项活动的自然就会去收集。”他认为,要鉴定葫芦器的真假,除了看包浆、重量和制作工艺的细节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手感。“象牙和玳瑁盖很容易仿,这些现代工艺的痕迹较为明显,例如很多象牙盖都是用烟熏出来的颜色。葫芦本体的鉴别则多看重量,按理说老东西手感会轻一点,这也是许多造假者难以攻克的难关。如同紫檀、竹雕和木雕一样,如今仿得惟妙惟肖的东西太多,唯有凭经验的手感‘真的假不了’。另外,新仿的蟋蟀罐做得尖一些、瘦一点,老东西稍微圆润。”
TIPS:好品相靠把玩
葫芦的好品相是“玩”出来的,经过藏家长时间地把玩摩挲,包浆厚重,色泽紫凝温润。外观由黄变红、由红变紫,油润灵透,尽显古朴凝重之美。有行家称,手捻葫芦经过把玩,刚开始是耀眼的金黄,把玩到最高境界就是使其变色至后来的紫红,枣红色再到铁红。原来把玩时,用手来加速其氧化,氧化程度越高,它的颜色就越赏心悦目,这是时光雕刻出来的美。现在市面上的品种多为美国小葫芦,结果性强,特别是小亚腰葫芦,一株能结果几十个甚至百余个,但形状完美的可遇不可求。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收藏葫芦应讲究形、皮壳、龙头和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