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家庭角色走向成熟的80后,在艺术收藏市场上,还是不折不扣的新人。
这个年轻群体既自我又包容,虽然他们还无法撼动市场,因为他们不是这个市场上花钱最多的人——但比起投资价值,他们更主张个人化的艺术性判断,希望打破艺术是小圈子游戏、收藏更是富人专利的规则。
越来越多工薪族成为新藏家,在他们眼里,收藏艺术品与购买名牌不太一样:名牌打造外在气质,而收藏彰显个人审美。原创艺术品放在家里,不但提升腔调,还有升值空间。有时候,他们更青睐尚未成名的同龄艺术家,享受和收藏品一起成长的成就感。
这个群体的未来不可限量。20年前,三十而立的日本青年宫津大辅开始他的穷人收藏,相继购入草间弥生、奈良美智、蔡国强等人的作品,这些当年尚未成名或处在低谷的名字,如今已是炙手可热的艺术家。
当“95后”新鲜人已头角峥嵘,再提“80后”,似乎有点过时。年龄最大的80后已经35岁,社会与家庭角色都转向成熟。
但在艺术收藏市场,80后这个群体,的确还是新人。
2013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推出的“两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请展”,标志着青年收藏家集体亮相。这批80后,有南京四方美术馆的陆寻、上海投资画廊和创立ART021博览会的周大为,他们以藏家身份进入中国艺术领域。
这群“新人”有着强烈的气质: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时代,掌握前沿资讯,具备国际视野;他们天马行空,喜欢时髦、好玩的东西,被贴上自我和小资的标签,又相对包容。他们甩掉了老一辈藏家谨慎投资的心理,标榜个人趣味,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埋单,坚持个人化的“艺术性”判断。
他们像毕业生一样,有自己的偶像,在展览开幕式等各种场合真诚地称呼老师,但对个人叙事和日常细节比宏大题材更感兴趣。
他们不会像老一辈藏家那样倾向写实、水墨、工笔或玉器,卡通的萌萌的治愈系等当代艺术,或聚焦新媒体、装置、影像等过去不被接受的艺术样式,反而获得他们的欢心。
ArtReview杂志亚洲区主编林昱曾做过一个调查,中国最早的本土当代艺术收藏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地产商或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孩子,有部分进入艺术市场成为新藏家。作为经济改革的第二代受益人,他们通常接受了较好的国际教育,有些在主修商业、金融或其他学科的同时,还学习了艺术史。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对这个群体的判断是:“作为年轻人,他们的观念和老一辈有所不同:第一,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收藏,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不愿跟在别人后面收藏。第二,自己的收藏、选择,被专业、被市场认可,会有成就感。”
他们选择喜欢的艺术,显示独有的特点,虽然还不是艺术收藏领域花钱最多的人,但已经开始影响这个市场。
80后画廊主蔡文娟对此深有体会。她生于艺术家庭,2010年成立新氧艺艺术机构,签了一批同龄艺术家如陈春木、黄一山、李赢。不过,蔡文娟并非只打年轻牌,她经营四年多来,80后藏家比例不到30%,买家年龄更多在40岁以上。“80后藏家陆寻、周大为还是个案,我们期待更多的新贵,越来越多设计师、律师甚至别的行业精英的出现。”蔡文娟说,一个好现象是,她代理的艺术作品正开始被物理、天文等学科的人士收藏。
相对于常规的“二代”藏家,如今艺术市场欢迎更多背景、行业的青年群体进入。
以太空间合伙人应青蓝,曾发现一些朋友有时会花几万买一个包包,但却不会把这些钱花在购买艺术品上,她现身说法,从身边圈子开始,引导他们转向艺术品收藏。
80后正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在艺术收藏市场,这批充满活力的新人,正在慢慢扭转艺术收藏只是小圈子游戏的规则,虽然缓慢,但他们终究会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