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艺术 > 浅谈当代篆刻的创新困境

浅谈当代篆刻的创新困境

图文 阳阳羊 2018-05-28 10:45:45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一波书法热潮的兴起,篆刻艺术也兴盛繁荣起来,从事篆刻的人数、创作规模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然而,不可否认,现阶段篆刻的发展和创新仍然面临着一个瓶颈问题。目前篆刻发展和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大致表现为片面追求雕琢技术方面的表现,过度炫技,忽略篆刻审美的深层次发掘和开拓;对篆刻艺术传统把握不深刻,取法单调,对流派印重视不够;从总体上说,从事篆刻艺术的作者学识和学养有待提高。对此,笔者对当代篆刻创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当代篆刻的发展和创新务必基于前代印人们创立的传统基础之上。只有真正领会理解篆刻艺术传统发展的源流之变,篆刻艺术的发展才会有所依凭,有所突破和创新。众所周知,篆刻艺术肇始于商代,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而后,经历六朝和唐宋逐步衰落。宋代文人画兴起后,诗书画与印结合紧密,印章作为书画作品的鉴藏印和款识印,与书画作品相得益彰,发挥其审美功用。但历来研究者并不看好隋唐以来的印风,自元代以来印学有识之士一直主张“印宗秦汉”,作为不二法门。明万历年间兴盛而起的流派印可谓秦汉印风的一次振兴,清代浙派篆刻在取法上另辟蹊径,达到时代高峰。而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家在清末民初的篆刻创作中重“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的创作诉求,他们的篆刻艺术均达到很高造诣,也能标领时代潮流。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句出苏轼《后赤壁赋》,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

  安吉吴俊章 吴昌硕

齐白石

其次,如何在传统中求变,也是当代篆刻在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方向选择题。“印宗秦汉”的说法早在元代就有人提出,这种提法意在匡正当时萎靡盘曲和雕饰的印章风气,而秦汉印风朴拙自然,的确是纠偏当时印风的良剂。秦汉印章艺术的确是中国篆刻史上伟大的高峰时期,秦汉印风对中国篆刻发展一直以来都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历史上篆刻艺术的复兴并非秦汉印风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熔铸当时时代之风的一次创变和发展。当代篆刻也在主张向秦汉印章取法,但目前大部分篆刻家仍然只在形式上下功夫,或取工稳巧致的先秦古玺一派,或取比较恣意的魏晋一派,或者取更偏门的一路,总之,只在形似上追求接近,而不在实质上寻求深入。

再次,要认真总结、认识明清流派篆刻的成败得失。当代的篆刻家们往往对明清流派印表现出不屑一顾,这种态度也是不可取的。“印宗秦汉”的提倡推动了明代万历年间篆刻艺术的复兴;而后,清代浙派在取法上另辟蹊径,又一次推动篆刻艺术达到时代高峰。古人对中国篆刻的技术要求讲的很少,但他们讲求行刀如用笔,强调篆刻刀法如书写的笔法,追求自然表现,至于如何笔法如何刀法,全在篆刻家悟性。因此,技术的追求和表现是个体篆刻家的心性表现,传统艺术对此尤其强调:必须经过作者内心提炼之后的技术才是艺术作品所需要的技术,否则,艺术只是肤浅的雕琢。

最后,要看到篆刻家的文化素养问题是阻碍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主要壁垒之一。篆刻家们是篆刻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然而,当代篆刻家们显然并没有做好承担这一责任的充分准备。一方面,由于考试和选拔机制的问题,当代从事造型艺术的艺术家们人文素养普遍缺失,另一方面,艺术家个人在积极提高文化素质、自我修养方面所付的努力还远远不够。篆刻家的人文修养和学识决定了其对艺术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若篆刻家文化素养和学识整体性欠缺,篆刻艺术就根本无法发展和创新了。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KEFU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