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桃李不言,下自成(下)
(四)
中国画一向讲师成承,某家某派,一望即知。这是文化趋于成熟的必然反映,但也是后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马王堆帛画源于何派?汉王画像源于何派?汉唐以降,艺术形态相对成熟,于是出现了流派艺术。启功先生说唐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诗诗“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很深刻!严格地说,我们当代的书画多是“仿”出来的。“仿”还是不像,不仿当如何?法国当代美术理论家苏理文说中国画是一种演奏的艺术。前人创造出那么多那么好的曲子,后人只有讲求如何能将它演奏的更美妙些。这令我们深思。当代画坛有一种现象值得思考,就是一味模古仿古,甚至制作。这是在制造一种“假古董”,假古董能反映出一种时代精神吗?石涛还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人不应该引起深思?
应该说,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文革以来,我们曾经破坏了一个原来不应该彻底破坏的世界,现在仅仅处在一个疗伤和修复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也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艺术思考。学古而不拟古,学古而不复古,谈何容易!张文江和很多画家一样,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可喜的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在学习明清画家的同时是兼收并蓄的,有陈洪绶线条形式感;有黄瘿瓢用笔的柔绵;有费晓楼画面的意境;有任伯年任务的精神,杂揉百家而以已意度之。当然,人物画不拘于古代题材,在张文江现代人物画中还是看到时代精神,超越古人应该是一个目标,创造空间还属于当代画家。
(五)
客观地说,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如何创新是有很大难度,不然李小山不会发出“穷途末路”的喟叹。前面谈到的“疗伤”,“修复”是这个时期的客观存在,只有经过这个阶段,传统文化才能恢复“元气”。然后,现在又确实进入可人类共同迈入的“数字化时代”,创造性思维和市场经济逼迫着艺术去超越,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元素面临挑战,中国画能还以闲适的生活态度守望家园吗?至少这里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我们不去“杞人忧天”,但在时尚文化流行的今天,不可能没有一点危机感。对伊一个艺术家来说,有四个方面值得去思考。一是工力,二是才情,三是风格,四是创意。这四个方面综合实力的不断整合,最终成就一位艺术家的标高。对于年届中年的艺术家来说,创意和风格显得尤为重要。风格可以打造,创意则需灵感。张文江身上可贵的是这些素质指标诚为客观。人士万物的尺度,人物画的舞台是广阔的,这些复杂、变幻万千的世界不正是人物画家的智库吗?相信张文江的人物画一定会取得更为骄人的成果。
养气生韵 静心净画
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惯性和前现代的社会文化状态,使当代中国画呈现出多重格局,其中之一可谓传统派。山水、花鸟画几乎于传统中无力自拔。人物画则有传统古妆人物和现代人物之分。古妆人物画的传统自不待言,绝大多数现代人物画虽然在题材上有现代皮毛,其审美形式却是传统的。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特别是力求传统的古妆人物,以范曾和方增先的正反面经验大概不以总结出一条规律:要真正切近古意,题材和笔墨看得见的皮毛固然是绘画必不可少的,但根本还在于画家精神世界中的传统文化修养。
张文江当然是传统派的一员。不仅以古装人物为主题,而且力求古意——即传统的审美韵味。这特别表现在他的画中人物造型上。西方写实术完全融合在传统人物的形式中,也因为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写实术,也使他的画中人物造型与古代人物画有所不同。如果要做更细致的图像比较,如比较张文江笔下文人的面部五官与范曾笔下的人物,就可以发现范曾画中人物形象更接近西方写实术。这就是我认为张文江的画有更多的传统审美韵味原因之一。正是这种造型不仅构成了张文江绘画个性因素,而且使他的画古意盎然。
绘画(特别是人物绘画)被称为造型艺术,张文江的造型能力是合二为一的:既巧妙地融西方和传统于一炉,又使之成为一个呈现传统韵味的视觉符号,集视觉形式与精神意味于一体。
张文江前年在艺术玩家展出的尽是文人雅士题材,这次来长沙办展是以《金瓶梅》为题材的作品。张文江见过多种《金瓶梅》的版本,研究不同版本的插图。较之前年的画展,虽然仍是以线为主要绘画语言,但线条气韵更加单纯明了。原先画中轻微的草率随意了无痕迹,笔墨中的水分控制恰到好处,线条的组织也更为干净,几乎没有败笔。
这显现的实际是画家心如静水的创作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使张文江成为庞大画家队伍中的极少数。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金瓶梅是个可开采若干年的丰富矿藏。开矿当然想满载而归,但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是研究和熟悉。要画《金瓶梅》,并制订出五年十年规划,就要做研究《金瓶梅》的基础工作。不仅是熟读体悟,也要了解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总之,做一个《金瓶梅》研究家,把自己的成果图之于画,自然会下笔如有神助。第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可以永久地供人阐释。张文江画《金瓶梅》就是张文江对小说的阐释。与众不同的阐释是最紧要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我注六经法”。谈何容易,《金瓶梅》不同于《红楼梦》,要处之一在于“性”。画的是《金瓶梅》,表达的却是张文江的“性”观念。而如何形成自己的“性”观念,要做的各种功夫包括了解现代性观念只怕是太多。更重要的是,非文字性观念,乃图像性观念。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巨大艺术创造工程,我们期待画家养精蓄锐,大获全胜。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静之人自有强大的能量,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用心于一,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凝神专注,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人的心静状态。于画家而言,达到这种状态,不仅能视而不见很多干扰,而且能迸发出超常的艺术创造能力。所谓心静不是口里说的,这是一种无可视知的精神状态。可以视知的就是画——从画中可以判断画家创作时的心静与否。心静则画净,否则,画就会脏、乱、杂。
画净与否源于心静与否,但又不是简单的心态问题,与画家的学养、才识、智慧相互关联,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德才学识,也就是说,只有德才学识的并进,才可能造就心静状态。而心静状态又反过来提升德才识学。如此循环,人生大乐,画艺纯净。
由此可见,纯净画艺是画家的一大使命。既是使命,自然并非一日而功,需得终身养气修行。这是人生过程,也是艺术历程。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坛大家多是年迈之时方达此境界。正是这些大家,教育后来者要早日静心祛噪,这样才能一路登堂入室,否则就只能是江郎才尽,半途而废。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艺术陶瓷研究员、陶瓷世家、教授王怀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4日晚上6点28分不幸逝世,享年82岁。王怀俊先生的辞世,是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重大损失,更是景德镇陶瓷文化
4月8日下午,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成功举办“匠心筑梦·技启未来”首届非遗文化节暨大师收徒仪式。这是学校升格为技师学院后,举办的首个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领导、国家级及北京市工艺美术
李志强(老强),1982年毕业于中国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国摩海德州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李志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
2022年12月16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发布讣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逝世。他的离去,是景泰蓝艺术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巨大损失。张同禄大师与作品《鸟杯》张同禄大师1942年2月出生,第
2022年9月24日,“京冀联谊相倚为强——收藏天下第七届篮球联赛”开幕式在主场篮球公园隆重举行,来自单位参赛队员、工作人员及观众参加开幕式。参赛队员合影颁奖留念收藏天下总裁董文星致辞篮球赛是收藏天下
【艺术人生】永远怀念清华美院教授黄国强。
清美三大巨匠之一——黄国强教授的艺术之路。
吴冠中,1919年出生,2010年6月25日逝世。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画家吴冠中声名显赫,他的艺术风格特立独行,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个很有争议和话题性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所提倡的艺术之法。吴冠中曾说过:“我的一生就是做两件事,一是油画的民族化,一是中
2021年6月,清华美院为其功勋元老何镇强举办“画如江山·妙笔丹青”展览。据悉,2022年将再次为其举办展览。清华美院四老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清华美院作为我国的最高艺术学府,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贯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