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图文 小旭漫谈 2018-05-30 14:33:10

在中国与毕加索有过接触的画家中,人们都知道两个人,他们是张大千和张仃,鲜为人知的是1956年与张仃一同会晤毕加索的还有画家王雪涛,这要从当年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欧洲谈起。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雪涛(左一)向毕加索(右三)介绍齐白石作品

有人说1956年是一个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因为这一年4月中旬,以当时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的侯德榜为团长,冀朝鼎为副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为了增进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与经济研究而出访了欧洲,包括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王雪涛先生就是这一出访欧洲代表团的一员。代表团中还有科学家茅以升,山水画家张仃,作家李霁野,音乐家朗毓秀等。这一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广播中,第一次使用西班牙语广播,此时已有英语、日语、朝鲜语和东南亚各国语种的广播。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雪涛(右一)与科学家侯德榜(右三)桥梁专家茅以升(后排左一),翻译家李霁野(左一),画家张仃(左二),歌唱家郎毓秀(右二)等人在巴黎留影

上世纪50年代正是王雪涛花鸟画艺术题材广泛、落笔灵妙、造型精准、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日趋成熟的阶段,也是他创作力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预示着此后二十余年创作高峰时期的到来。当时雪涛先生已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新中国画研究会副主席,并参与筹备成立北京画院的工作。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雪涛1956年作《报喜图》(济南王雪涛纪念馆藏)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雪涛1958年作《鹤舞》

雪涛先生这次随团去欧洲除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他还担任联系画坛老友的特殊使命。当时的报纸记载了这次访欧洲的部分活动。在法国期间,一次艺术家、学者和官员们参加的聚会上,雪涛先生即席挥毫作《雄鹰图》,以其独到的、形神兼备的风格,敏捷灵动、落笔成形的笔法令在座的法国艺术家们领略到中国画艺术的巨大表现力和魅力,令他们惊叹叫绝。可惜我们今天只能根据人民日报的文字报道知晓这张作品了。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雪涛50年代作《松鹰图》(济南王雪涛纪念馆藏)

在巴黎,雪涛先生还特意会见了已有几十年情谊的老友张大千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张大千、于非闇有合作画《荷塘清趣图轴》,张大千画荷,于非闇补蜻蜓,雪涛写蛙,题为:“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大千居士爰。雪涛补蛙于迟园,非厂写蜻蜓。”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雪涛、张大千、于非闇合作《荷塘清趣图轴》(四川博物院藏)

后来,在1946年春,张大千到雪涛家拜会,见到王梦白为雪涛夫妇所画《红树双猿图》,提笔在画上题写:“远寻红树宿,深向百虎啼。丙戌春孟,雪涛道兄出观,去梦白先生之殁忽忽十二年矣,题此不胜车过之痛,大千”。这张画一直挂在雪涛先生画室墙上。可见二人的深厚友情以及雪涛先生对王梦白先生桃花潭水般的师生情谊。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王梦白作《红树双猿》

此时异域重逢,二人不胜感慨之至。在我的母亲温瑛《王雪涛访问巴黎》一文中记载“雪涛向大千先生转述了出国前文化部领导交与代转达的周总理对大千的关怀,及争取他回国观光或参加祖国文化工作之意向。”其中还记录“在雪涛先生的旅欧日记中多次提到女画家潘张玉良、赵无极、吕霞光等先生,文中洋溢着艺术家之间融融的情感。”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潘玉良和张大千在法国的朋友聚会中(潘张玉良右一,张大千右三,图版来自网络)

当然,这次法国之行还有一个重要的访问计划就是7月11日与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会晤了。当时,他住在法国南部戛纳。那时的毕加索75岁,已经完成了他在蓝色时期、古典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探索和创新。他早已功成名就、声名赫赫,还仍在不断的寻找自我突破和创新。1956年他与利·乔治·克劳祖特(Henri Georges Clouzot)、 克劳德雷诺瓦(Claude Renoir)主演了由利·乔治·克劳祖特执导的纪录片《神秘毕加索》(The Mystery of Picasso)。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纪录片《神秘毕加索》海报(图版来自网络)

当时的中国也正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雪涛先生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一直有着很强的革新意识。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在国立北平艺专时就接触了西方现代艺术。在我的拙文《蓝已青矣》中写:“1926年安德烈·克罗多携夫人到北京应林风眠之邀任国立北平艺专西画系主任......当时我的祖母(徐佩蕸)就在西画系师从克罗多。同时期,我的祖父求教于诸大家,心追手摹,广学所长,尤为当时的教授王梦白、齐白石、陈半丁的喜爱。

他与徐佩蕸仰慕闻一多,并从学于闻教授之美术史,亦受柯罗多之偏爱......祖父这一代人成长于五四前后,一方面有着传统文化素养的根基,在艺术上追求文人的朴素而简洁的美,另一方面也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反对照搬古人,认为死摹古人画法是不对的,他们推崇能独守‘寂寞之道’的同时,并‘胆敢独造’创新的人,才是真的艺术家。他们也在不断用自己的艺术实践验证这一点。”王雪涛是他们中突出的代表人物。

在米景扬《认识王雪涛先生》一文中还谈到:“这天来找侯大夫的客人,身着笔挺的蓝色西装,脚穿黑色皮鞋——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来人中等身材,两眼炯炯有神。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得知,原来这就是王雪涛先生!王先生刚从法国访问归来。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观其人,就知道只有他才能画出他那样的画来。王先生拿出从法国带回来的打火机点烟,一打火,带动八音盒叮当作响,美妙动人,大家都感到很新奇。”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在张仃先生的一篇回忆文中这样记载“我们来到毕加索的工作室,是在海边的一所别墅。他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华贵,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画家,他卖的一幅画的价钱,可以购买他一生用不完的绘画材料。可是,在这位世界著名的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他的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灰迹,沙发旧的已经露出了弹簧……所有这一切,这位艺术家好像一点没意识到。

他工作室的墙上都挂满、摆满了大量新作。可以想象到他的全部精力、思想、感情、心灵和生命都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去了。他惊人的艺术劳动和异常旺盛的精力,十分令人钦佩。”在他们的会见中雪涛先生特别为毕加索介绍了齐白石的画,毕加索对东方艺术非常倾倒。当代表团一行提出希望他来华访问时,毕加索诙谐地说:“你们那里有个大师齐白石,我不敢去。”他还热情地用红蓝两色笔在雪涛先生的速写本上题了“王雪涛”三个字,又画了一只振翅的和平鸽相赠以为纪念。

王雪涛和毕加索在1956年

毕加索赠与王雪涛《和平鸽》和描摹的中文名字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6888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