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彻底认识陈丹青,为什么他会这么火!
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
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
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
1 9 5 3
生于上海
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
初 学 油 画
陈丹青14岁那年
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
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
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
最大规模的是在上海郊外靠东海的地方
叫吴泾化工厂,居然也请陈丹青去画
与两个工人画家爬上五六米高的大铁皮画毛主席像
陈丹青白天画像
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陈丹青第一幅涂抹的“油画”
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
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
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
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
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
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
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
当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
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
流 放 少 年
1 9 7 0
16岁的陈丹青初中毕业即被“文革”流放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
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
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
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
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
“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
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
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
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
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水 深 火 热
“下地插秧,苦透了
一边插,一边手指缝渗血,山里的地,是沙地
伸到水田里晃晃,血迹淡了,继续插秧
可是插秧回来,蚊帐里举一本“普希金”看看,巨大的快乐
我很会干农活,秧插得齐,会挑担子
我能挑一百斤谷子,一百斤谷子比同样分量的东西更沉
十里山路不换肩
上山的步子怎么走,下山的步子怎么走
水塘里怎么走,石子上怎么走,我都会
挑到粮仓,金黄的粮仓,非常美
粮仓里的谷子那么多
我这一百斤倒进去,就不见了”
1 9 7 3
20岁那年,陈丹青辗转又到了
苏北的江浦石桥公社的农村插队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蹲在村办的骨灰盒厂画了近千个骨灰盒
心情极其压抑的他
经常跟老木匠就着咸菜喝闷酒
1 9 7 5
22岁那年,陈丹青插队已六载
竭尽全力争取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
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最后一分钟被否决
因为他是上海知青,招了他
就占了南京知青一个名额
他眼看幸运者挤在车上开回城里去了
独自淋着大雨赶路,发高烧大病一场
渐 入 佳 境
在艺术上,陈丹青出道很早
从1970年到1978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
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
20岁那年
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
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
1973年,陈丹青居然出了
《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1974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
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
《老将和小将》
1974年,陈丹青向家里要了40块钱
从江西混票到上海,然后换火车到北京看全国美展
第一次上北京就像后来到纽约、到巴黎
走进中国美术馆就像走进卢浮宫
一泡一整天,赖在几幅画前
1975年,陈丹青为小说《青石堡》创作插图
1975年3月,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
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
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1976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
给毛主席写信写给敬爱的毛主席
初 次 进 藏
1 9 7 6
陈丹青被当做人才借调到西藏搞创作
首次进藏。西藏对陈丹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是他找到了“文革”当中的一个特殊的题材
—— 少数民族的题材
也为后来的1980年二次进藏创作《西藏组画》奠定了基础
二是毛泽东去世后可以画悲剧,可以画人在哭
因为“文革”时不可以出现悲剧场面
所有工农兵都要笑得红光满面
因此,陈丹青早期的代表作 ——
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以及《进军西藏》诞生
并于1977年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全军美展》
1 9 7 7
创作连环画《周恩来年轻时代在天津》
共青团员
女共青团员
1 9 7 8
应《连环画报》约稿创作连环画《维佳的操行》
这些作品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丹青在全国已是名声叫响的“知青画家”
与北大荒的知青画家群遥相辉映
溯 源 与 颠 覆
1 9 7 8
陈丹青以同等学力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陈丹青的准考证
爱情在一九七八
穿红军军装的女模特
1979年作 人体
1 9 8 0
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
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
七幅油画分别为:
《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
《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
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
此时陈丹青只有25岁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
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
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
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
并蜚声海内外
至今艺术界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
《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
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
同时,《西藏组画》还是对长期盛行
并严重教条化的政治主题性创作模式的颠覆
在特殊的历史时代
难能可贵地首次公然摒弃主题性的虚假喧嚣
还原于艺术的真诚
将视野专注于身边、非英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
蕴含了一种人文精神 ——
对人的价值的进一步思考与呼唤
《西藏组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交替时期
写实主义思潮的发端与代表,影响深远
为其后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了伏笔
陈丹青说:
当时我觉得可以摆脱苏联的那一套画法
要像米勒、柯罗、库尔贝那样去画
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法国乡村画展对我影响很大
这时,我的上海“基因”也起了作用:
我少年时代的开口奶其实就是民国上海遗留的老派欧洲绘画
我也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
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
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
我想让人看看在遥远的高原上
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
如果你看见过康巴一带的牧人
你一定会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汉子
我每天在街上见到他们成群地站着
交换装饰品或出卖酥油
他们目光炯炯,前额厚实
盘起的发辫和垂挂的佩带走路时晃动着
沉甸甸的步伐英武稳重
真是威风凛凛,让人羡慕
他们不肯给我画,我只能画速写
他们浑身上下都是绘画的对象
我找到一种单刀直入的语言
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幅画
倘若没有画中一个个美丽的西藏男女赏我激情与能量
我不可能画出这批画
就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年轻,很想画
我看《西藏组画》,仿佛打量别人的作品:
它们画得那么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善良
1 9 8 0
陈丹青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1 9 8 2
陈丹青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
饱览油画原作的动意
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
西藏风景
1 9 8 3
6月,陈丹青的画展
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
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成就
当时的纽约后现代艺术全面登场
陈丹青开始实践新的表现方式:
做大型并置系列
摆弄视觉与历史,为“历史画”寻找当代语言
通过临摹各种经典和当代影像图片,然后并置
以及画中画、写生静物等
在影像、装置、行为大行其道的国际艺术情境下
思考当代架上绘画在图像泛滥时代的存在意义
呈现出独立的新的价值观
陈丹青创作了一系列二联、三联、多联画
他并置了历史名作与当代图像
用以揭示历史演变中观念行为的断续异同
他将当代女子的黑白图像与米勒的《拾穗》并置
将因偷食禁果被驱逐的夏娃与偷情被曝光的黛安娜并置……
1 9 9 5
陈丹青产生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念头:
所有挂在墙上的画、所有装置作品,都是“静物”
于是他完成了一组15米长、两米高的十联画《静物》
其中的九个画面,是各种画册中的当代装置艺术
他想,既然画照片,就可以干脆画书、画画册
两年后,他在地上摊开几本画册,画成一幅写生
此后,他的画册写生一发不可收,他由浓至淡、由繁至简
从西方美术史图像转向中国画图像
从一堆叠放的书到一本摊开的书
他常把不同时期、不同的印刷品放到一起画
陈丹青说
“如今我与国画的关系已经颠倒错乱:
除了守着一摊油画工具,我变得不爱看油画
古人说,称阅读不如背诵,背诵不如抄写
绘画亦然
倘非亲手临摹,此前我莫说不曾‘懂得’
甚至谈不上‘看见’国画 —— 奇怪
经由临写国画,我的油画手艺长进了
我却恍然自以为真的是在画国画”
2 0 0 0
陈丹青于2000年回国后
曾带着学生去北京二道沟村“下生活”
画农民、退伍军人,去矿区画井下工人
也曾在国外美术馆临摹世界“原典”
他时刻呵斥自己:
放老实一点,回到写生,坚持写生
这是一个图像时代
而一直坚持写生、写实的陈丹青
称自己是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
他排斥依赖照片
一如他当年仅靠速写便画出了《西藏组画》
2001年《国学研究院》
作品惟妙惟肖,神韵毕现
表现了五位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
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的形象
2 0 1 0
陈丹青与杨飞云策划了两个大型美展 ——
《回到写生》《面对原典》
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展出
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到当下画家
三代人的写生、临摹作品第一次集体亮相
陈丹青在展览序言里直陈:
写生、临摹所凸显的中国油画学习
与实践中所产生的概念模糊、意义错位
以及艺术精神浮于绘画之上等问题
2011
陈丹青指出:
写生与临摹有可能被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轻视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生更是逐渐被贬值
大家就对着照片画画,写生已经在画家实践中全面退场
30年来,全国院校师生的写生能力
一代不如一代,而事实上第一代的写生仍没有过关
2 0 1 3
文 学 创 作
画 家 的 作 家
作为作家的陈丹青,出版了一系列文学作品:
《纽约琐记》《外国音乐在外国》
《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十几部书
内容涉猎社会、文化、艺术、教育、文学、人物
历史、音乐、建筑、两性、城市等等方面
其中2005年出版的《退步集》
售出10万册,至今已第19次印刷
《多余的素材》
在北京三联书店上柜仅一周
便以近千册的销量登上排行榜
陈丹青的书都是畅销书的头几名
香港2008年最受欢迎50本书
第一个就是他的《荒废集》
而且台湾也将出版他的书
写作是他于绘画、演讲之外的又一巨大影响
辞 职 清 华
受 聘 博 导
2000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
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
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
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
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
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
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
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2001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22名考生
只正式录取2名博士生、2名访问学者
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
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
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2002年,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
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
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
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
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
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
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
陈丹青说:
“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
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
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
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不 想 玩 了
说起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
“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
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
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
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
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
而就在1978年
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
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
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
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
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
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
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
“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
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
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
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
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2 0 0 4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
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
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
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
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
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丹 青 语 录
艺 术
艺术家是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一种动物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
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
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 《退步集》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
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
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
当今中国,需要文凭
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
画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
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
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
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
素描不是基础,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
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
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
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
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
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不知道哪里去了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
“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
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
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
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社 会
中国连真正的公共空间还没出现
哪里来的“公共知识分子”?
进入公共事务时
偶尔有像我这样的傻子出来说几句真话大家就很愿意听
这是一件很可怜的事情
我从来没有传回任何关于成功的消息
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出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
“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然,那三分之一就是指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
我实在不忍享受“水浅”而“火不热”的生活,遂毅然出国
“受苦”去了——真不好意思
我一回来
还在美国的不少中国同行就忧心忡忡诚心诚意追问我:
适应么?习惯么?后悔么?
那意思,就是怕我回来又“受苦”
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此
而我所见美国艺术家,一个个憨不可及
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
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
同人家比,中国人的大病、通病
是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老实,要说踏实老实的憨人
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少,例外,吃亏,混不开
放松政治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
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
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 ——
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
您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很满意吗?
您对野蛮拆迁很满意吗?
您对医疗系统很满意吗?
假如您诚实地告诉我:是的,很满意!很开心!
我立即向你低头认罪:我错了,我改,我脑子进水了
我对不起人民,我要重新做人,封我的嘴
然后向你们好好学习 —— 这样行吧?
真正介入社会,无孔不入的人
是商家与政客,数钱,弄权
社会的所有缝隙早被他们占有了
人 生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
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
中学都没上过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
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
“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
真率是很高的要求
真率也是品德
“丹青:你怎么也叫陈丹青?”接着签了我的名
但随即我就后悔了:凭什么人家不能也叫“陈丹青”?
我该这样写:“丹青:我也名叫陈丹青。”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
我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
“科以人传科尤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解释起来,好比你是钱学森,又是博士
这博士学位因为你就分量很重
可要是你没啥名堂,却拿个博士学位混一辈子
你这家伙是个什么料,可想而知 ——
我向来讨厌名校学生自视高人一等的那张脸
我为什么喜欢鲁迅?
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
但是孝顺、善良、心软
西方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很惊世骇俗
但私下很纯朴、真实
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
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
“好”必须牺牲很多东西,如果反抗,就得把“好”作为代价
中国人的人格不丰富,太单面
我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矿工或农民
但我一定弄不懂当官的、谈生意的、玩儿金融的
还有毫无表情的科学家,不,一点都不懂
—— 这就是我和现实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难以和现实理顺关系
而且不想理顺
教 育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
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
不过四句话:
将小孩当大人管
将大人当小孩管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
我看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
我们千千万万的“好萝卜”
如今是英语也不好,中文也不好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
凡·高谁培养他?
齐白石谁培养他?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
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
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
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
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
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
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
提出问题,不求定论
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人文艺术学院还要考政治,然后艺术的在考外语
所以我四年找不到研究生
就是仅仅因为他的政治差一分,他的英语差一分
就算他画的和梵·高、毕加索一样好也没用
艺术学院应该招一些疯子
而不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孩子
你能活着目击如此畸形的教育现状
也是千载难逢的福分
我有时瞧着一幅糟糕透顶的图画
不由得好生佩服:
画到这么差,也是本事啊!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
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
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
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
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
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 ……
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
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
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
谁有大担当?
还 有 ... ...
中国文艺很荒凉
瘦得只剩肱二头肌,疙瘩肉
瞧着挺壮的样子,看上去繁花似锦
就象中国体育,全世界拿金牌
可是社会上哪有体育?
人民哪有体育?
到处拿奖的“体育”是中国最壮的一块肌肉
其他部分瘦得要死
我近年发稿出书,一字一节斟酌再三
到编辑那儿,我这边每必声明:
尽管删,尽管删!
编辑那边呢,嘴笑着,眉皱着:
唉呀我们也没办法呀,要生存呀,谢谢你理解呀!
最好玩是电视制作人:
陈先生,放开了说!
说啥都行!
我们后期会处理的,您放心!
我每讲演,年轻人就上来要签名,要拍照
我只好陪着耍,不然伤了年轻人的自尊心
现在容我说句重话
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
城市景观,全毁了
有哪个古老国家这样义无反顾地糟蹋自己的帝都
抹杀自己的历史?
开罗?马德里?罗马?巴黎?京都?奈良?彼得堡?
没有
没有一个古老的都城像咱们的北京这样持续毁容
面目全非,恨不得把北京的模样全给改了
人人生而平等
那是法国人的口号,是愿望,不是事实
你双眼皮,我他妈单眼皮?
人从娘胎里一钻出来就不平等
关键是要让悬殊差别的社会建立一个体现公正的机制
社会上的财富,让穷人也能受益
公正不可能,平衡可能
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贫富悬殊
是不公平,不平衡
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
坚守个人的价值观
这在中国,非常难
什么叫做救自己呢?
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
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
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
—— 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
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
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人的成长实际上不是知识
其实所有人的成长背后都有一个核心问题
就是他知道时间过去了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李志强(老强),1982年毕业于中国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国摩海德州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李志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
2022年12月16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发布讣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逝世。他的离去,是景泰蓝艺术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巨大损失。张同禄大师与作品《鸟杯》张同禄大师1942年2月出生,第
2022年9月24日,“京冀联谊相倚为强——收藏天下第七届篮球联赛”开幕式在主场篮球公园隆重举行,来自单位参赛队员、工作人员及观众参加开幕式。参赛队员合影颁奖留念收藏天下总裁董文星致辞篮球赛是收藏天下
【艺术人生】永远怀念清华美院教授黄国强。
清美三大巨匠之一——黄国强教授的艺术之路。
吴冠中,1919年出生,2010年6月25日逝世。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画家吴冠中声名显赫,他的艺术风格特立独行,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个很有争议和话题性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所提倡的艺术之法。吴冠中曾说过:“我的一生就是做两件事,一是油画的民族化,一是中
2021年6月,清华美院为其功勋元老何镇强举办“画如江山·妙笔丹青”展览。据悉,2022年将再次为其举办展览。清华美院四老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清华美院作为我国的最高艺术学府,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贯彻落
3月19日下午,“羽”诚信为伴,“羽”健康为舞——收藏天下第一届羽毛球赛正式在国际体育中心羽毛球馆拉开帷幕。受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影响,此次比赛更是极大的燃起了整个团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增强身体素质
2021年9月26日,收藏天下副总裁张琪一行拜访了对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马汉跃先生。马汉跃先生回忆了自己的从画历程,从早期吸纳黄宾虹“五笔七墨”笔墨技法,到师从龙瑞,将太极皴法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