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年:看巾帼“腕底烟云未等闲”

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年:看巾帼“腕底烟云未等闲”

图文 美楠子 2018-07-09 08:46:02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何香凝先生的艺术成就可谓是一座魅力独特的高峰。诚然,艺术与政治紧密关联的画家并不少见;画风细腻、独树一帜的女性艺术家也屡见不鲜。但是,何先生的绘画艺术与其革命经历的不可分割性,却凸显了时代的特殊性与艺术的又一核心价值。

1928年,何香凝在上海。

毛泽东主席曾在致何先生的信中写道:“先生之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作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家,这样多重而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先生一生的创作始终与中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何香凝先生从事绘画创作并不是文人案头赏玩之物,也并非政务之余的业余消遣,而是寄托了丰富的革命激情和人格追求。她的艺术或寄情、或言志、或赈灾、或抚民,均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主策展人吴洪亮在前言中写道。

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毛泽东主席致何香凝先生三页纸长的信件

今年,正值何香凝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年,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去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老人。而馆藏丰富的何香凝美术馆自然不落于后,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指导下,特别策划了此次“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艺术精品展”。展览筹备历时近一年,从构思到方案,数易其稿,几经论证;在方案确定后,布展、借展、查证史料、征集文献,终于使得这个精品大展以极高的质量呈现出来。

“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艺术精品展”开幕现场

此展共展出何香凝艺术精品画作74件,65件是何香凝美术馆馆藏,其中有部分作品平时鲜少露面;另外9件作品及相关历史文献分别借展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广东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刘海粟美术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等国内众多文博单位及美术机构,全面梳理了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探索之路。不仅如此,何香凝美术馆还广泛征集与何香凝先生相关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充分利用这些丰富而又鲜活的历史文献,向广大观众讲述何香凝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与革命贡献。

“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艺术精品展”开幕现场

展览主题“腕底烟云未等闲”,语出1934年何香凝先生绘制的山水作品《为谁来补破河山》。何香凝的挚友柳亚子在画上题诗“为谁来补破河山,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香凝首唱,亚子1934年续题)”这首题画诗反映了先生当时的心境与坚定的革命信念。而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坚定信念又贯穿了先生艺术创作的始终,无论云卷云舒,先生始终未曾搁下画笔,无数言志、寄情的才思从“腕底”怦然而出,胸中烟云激荡,一生未曾等闲。

《为谁来补破河山》,水墨纸本,1934年,

132×55cm,何香凝美术馆藏

此次展览除了作品丰富、史料翔实之外,很大一个亮点即是以上下两条时间轴为展陈顺序,一是年份,二是何香凝先生历经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先生的艺术作品根据创作年份,镶嵌在这时间轴中,勾勒背景的相关文献则陈列于展厅中央,使得整个展览立体、全面、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一个立体的呈现,使得观众可以在没有专业导览员的情况下也可以很舒服地去阅读这个展览,去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人。”策展团队之一的薛良介绍道。

在展墙下方是一条时间线

何香凝先生经历的历史事件是另一条时间轴

“在中国近代美术史里,艺术家有很多,但集政治家、美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何先生是唯独的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和理解她的作品就必须紧跟她的大时代,跟她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如果单单谈艺术是不完整的。我们之前做了十几次的巡展,都会把先生的文献和作品匹配上,或者设计互动,这样大家比较容易感受到,何先生这位卓越的女性在二十世纪是如何走过来的。”何香凝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易东华说。

六大展厅呈现何香凝先生传奇一生

何香凝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易东华在介绍作品

展览始于一幅1909年的温馨全家福,何香凝先生怀抱儿子廖承志,与丈夫廖仲恺先生、女儿廖梦醒合影于东京,这对贤伉俪的结合得缘于何香凝先生自小对缠足的反抗,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归侨子弟廖仲恺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何香凝的父亲马上托媒人说合,两人于1897年成婚。这一被誉为“天足缘”的婚姻,收获了琴瑟和谐的美好结果。何香凝随廖仲恺读书、吟诗、作画,其乐融融。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故为其爱巢命名为“双清楼”,何香凝后来号“双清楼主”、“双清馆主”,终其一生都在追述着这段永难忘怀的美好时光。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前右一)、儿子廖承志(前左一)在东京时合影。

1909年,先生正在日本求学,当时漂洋过海赴日留学的中国女青年总数不足10人,先生跻身其间,难能可贵。此次展出最早的作品是1910年的一幅绢本的老虎,长啸山谷、气势磅礴,它是特意赠予黄克强之作,老虎往往寓意着虎虎生威的“英雄”。

《虎》,设色绢本,1910年,26×30cm,何香凝美术馆藏

1914年描绘的“狮子”尺幅更大,工笔细描非常精细,“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它恰好是近代美术向现代美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标本。如果我们熟悉传统中国画,应该知道很少会出现这样的精细或者是具有空间感、立体感的狮、虎描述,所以这些视图中有着强烈的时代痕迹,也是艺术家对于世界改造的强烈痕迹,非常难得。”易东华说。但从整体来看,何香凝先生的早期作品以及相关文献保存下来的并不太多。

《狮》,设色绢本,63×49cm,何香凝美术馆藏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与友人在日本东京田中昂寓所举行“帝政取消一笑会”时合影,前排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怀抱者为廖承志),右五为宋庆龄,右七为廖梦醒;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1928年,国内几经动荡,政治环境波谲云诡,何香凝先生对这样的环境显然不认同,“先生向来比较倔强,她看不惯的东西永远不会掖在心里面,她都会说出来。”这一段的作品不多,为了给学校筹款和自己出国款项,先生带了一批名人字画以及自己的作品远赴东南亚。所以,如今有部分作品留存在南洋地区。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松•竹•梅》,水墨纸本,

1928年,137×34cm,何香凝美术馆藏

不久之后,何先生远赴法国,在法国的那段岁月,先生应该和当地的华裔文人圈、艺术圈时有往来、唱和,如腾固、傅雷、刘海粟等人。一幅1930年与刘海粟合作的《三友图》,款题清晰地写着“十九年春,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里(巴黎)。”

1931年,何香凝在法国巴黎。

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三友图》,纸本设色,

1930年,139.8×33.2cm,刘海粟美术馆藏

绘于1931年的六条屏,是何香凝美术馆馆藏最大的一件,画心高度近4米,一颗巨松横贯六个条屏,气势磅礴。“这幅画的创作时间非常特别,是31年在法国。不久之后发生9·18事变,那一年的年底先生带着这幅画回到国内。画上的题款是柳亚子先生所作,也是我们目前知道的最长的题款,堪称史诗。它叙述了何先生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20年间对中国革命、对国家民族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包括廖仲恺先生遇刺的事件,包括他们筹款、救国难、二次革命、讨袁,所以是极具震撼力的一件作品。”

《松•菊》,设色纸本,1931年,173×273cm,何香凝美术馆藏

于1931年回国之后的何先生处于一种半隐的状态,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并没有彻底扭转过来,她定居于浙江白马湖,时不时与子女们合作一把,怡然自乐。“为谁来补破河山,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此诗是何先生和柳亚子先生于1934年的唱和,当时的国共双方处于政治博弈之期,而对于何先生这种半隐的状态,各方显然有不一致的态度,从诗中来看,柳亚子先生倒是认同这样的半隐;但另一方面,于右任先生又充当说客,极力主张何先生出山,发挥她巨大的影响力。

何香凝、张大千、黄宾虹、张善孖合作《五柳先生图》,

纸本设色,1932年,92×33cm,苏州博物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她的画作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众多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此次展览除了全面、立体地呈现何香凝先生的经历、作品之外,她与同时代的名人志士之间的唱和、合作、情谊也成了我们平日难以目睹的亮点。在六个展厅中,有一个展厅专门陈列了何先生与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地区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之作,包括刘少奇、沈钧儒、赵朴初、徐悲鸿、叶恭绰、汪慎生、胡佩衡、张伯驹夫妇等。而在相邻的另一个展厅,何先生分别与潘天寿、傅抱石合作的各三张尺寸不小的立轴,同样震撼人心。

1951年,毛泽东与何香凝交谈。

1961年,周恩来向何香凝问好。后立者为董必武。

1960年代初,何香凝在杭州与傅抱石、潘天寿合作绘画。

纵观此次展览,从艺术角度看来,何香凝先生的笔墨轨迹在清晰的时间轴中一目了然,既有富有日本画风格的细腻工笔,又有清秀俊逸的挥毫山水;既有虎啸山谷、狮王之威,又有松菊凛然、绿梅高洁,似乎世间万物,在先生娴熟的腕底都能化作寄情言志的最好题材。

何香凝、潘天寿合作《江淹浦畔》,水墨纸本,

1958年,132×69cm,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傅抱石合作《松风流水》,水墨浅绛纸本,

1963年,131×66cm,何香凝美术馆藏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何香凝先生一生的经历、志向、品格息息相关。“像何先生那一代人,是真正经历过生死,面对过兴亡的,这使得他们的胸襟气魄、志向理想远超常人,卓越不凡。而何香凝先生,她既是艺术家,又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各个身份互相渗透、影响,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大家观展的时候可以留意,在何先生几乎所有的画作中,植物都是不掉叶的,永远都是生机盎然。这就是何先生的选择,也是她的一种人生态度。”易东华说。

1951年,何香凝与宋庆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次会议期间合影

1962年,何香凝会见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

“何香凝先生喜画梅花,她敢于一改旧时期文人画梅以曲为美的习性,将梅花的枝干直线交叉构图,她笔下寒冬不谢的梅菊与百岁长青的松树都是何先生自身性格的真实写照。本次展览中展示的《绿梅》,是先生在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时所作,画中梅花坚挺如铁,花似有香,堪称佳作。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先生毕生奋斗的革命目标得以实现,她不但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还以手中的画笔为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描绘着新的篇章。”吴洪亮介绍道。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松•竹•梅》,

设色纸本,1936年,143×47.4cm,何香凝美术馆藏

本次展出尺幅较大的一幅山水画是《高松立海隅》,为何香凝晚年所创作。此画气度恢弘,立意深邃,画中可见湍急的流水拍打山石,卷起千层浪花,相互碰撞,饶有生趣,精细又丰富的浪花和波纹,比其早年所作的富有日本画风格的笔法,更显清秀、俊逸,堪称是何香凝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陈毅题诗称何香凝“绘画如其人”“画高寿亦高”,是对何香凝人品与画品的高度概括与赞誉。

《高松立海隅》,设色纸本,1960年,

135×140cm,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与家人合影。

“何香凝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她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上应该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何香凝美术馆秉承着不忘初心、弘扬传统的这个宗旨,试图把何香凝先生的艺术传递给广大的观众,让广大群众能够从她的艺术当中感受到艺术精神,同时感受到她的革命精神,能够用这样的一种精神投身到我们的事业当中去,这样对推动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蔡显良说。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6888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