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千年来无与比”的书法家,康有为为何把他夸上天?

“千年来无与比”的书法家,康有为为何把他夸上天?

图文 美楠子 2018-08-21 17:37:17

他的书法独辟蹊径,

融北碑南帖于一炉,

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南宫体”

他还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书法家

他就是张裕钊

张裕钊(1823-1894),近代散文家、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今鄂州)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张裕钊传》)。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与黎莼斋书》)。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出生书香门第,为“曾门四学士”之一

张裕钊生于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村张家湾的一书香世家。自幼天资颖异,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辞和历史等经世之学。尤其对宋代古文家曾巩的《南丰集》揣摩精熟,颇有心得。

道光18年,张裕钊时年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道光26年,于湖北乡试中举。道光30年,张入京会试落第,后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既而中选,官授内阁中书。

这次考选的主试官为曾国藩,因张文似曾子固而奇之。张氏后趋游于曾门,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被人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弃官南归,桃李遍天下

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官职不显。目睹官场腐败,但以书文自娱,后弃官南归。

1852年,张裕钊受聘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落。1854年,曾国藩进兵湖北,闻裕钊在鄂,遂召入戎幕参办文案。此后相从十余年,同僚各有升达,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于政治,故始终未得一官半职。最后终于绝意仕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

自1871年起,张氏先后主讲于江宁(今南京)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直到光绪18年(1892年),张氏已70高龄,始由其子后沆、后浍从襄阳鹿门迎养至西安。1894年正月十四日,于西安寓所逝世。

张氏一生桃李满天下,从学门徒较负时望者有范当世、张謇、姚雪臣、朱铭盘,日本宫岛咏士等多人。许多门生后来成为学者、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实业家,在政界文坛各负盛名,卓有成就。其中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裕钊先生8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犹多。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衰。

书创“南宫体”,影响深远

张裕钊的楷书端产浑穆,取法六朝碑版之纵横奇肆,兼融唐楷之峭拔俊秀。运笔扎实凝重,转折处呈外方内国之势,自成一家之体。清光绪十二年,河北南宫重修县学,张裕钊撰书《重修南宫县学碑记》,又叫《南官碑》。此碑为其代表作,故称其书体为“南宫体”。此碑文字双美,镌刻精细,在当时影响很大。

《南宫碑》刻于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通高2.4米,宽0.89米,厚0.25米。碑额雕有二龙戏珠,中间阳刻篆书“重修文庙碑记”。碑文楷书13行,共650字,龟跃,张裕钊撰文并书丹。这是他64岁时的作品,笔势劲健老辣,比较娴熟地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南宫碑的内容,是建议终止腐朽的科举制度,主张“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思想。为了使国家富强,他大胆提出了废除“八股之文”的设想,文笔感人,激人奋发。该碑堪称“文字双美”、刻镌兼优的艺术珍品。

康有为评价其“千年以来无与比”

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中称:“门徒中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他的书法艺术受到康有为、章太炎的高度赞扬。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赞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

黎庶昌称其“渊雅超逸”,“论醇辞足”(《续古文辞类纂》)。吴汝纶更推尊他能“变而后大”,“独得于《史记》之谲怪”,虽“文气雄峻不及曾,而意思之诙诡,辞句之廉劲,亦能自成一家”(《与姚仲实》)。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6888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