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中国油画艺术先驱李铁夫的奇与逸
广东人李铁夫是早期中国人研习西画的关键性人物。他于晚清时期赴海外,辗转于西方多国研习西画。部分学者认为,李铁夫不仅是中国赴海外学习油画的第一人,甚至是最早掌握纯正的油画技术的第一个中国人。时至今日,他的艺术成就虽然已为学界所认同,而李铁夫的困境在于,虽然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却迟至20世纪30年代初才返回国内,且因其独鹤离群的性情,在国内艺术圈的影响有限,未能如其艺术所取得的高度一样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留下了诸多悬而不决的历史谜团,作品也难得一见。近日,“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全面涵盖了李铁夫创作的油画、水彩、国画、书法等各个艺术门类,共汇聚广东省三家艺术机构所珍藏的李铁夫艺术精品73件套,李铁夫艺术的整体面貌首次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
李铁夫 音乐家 67.5×56cm 布面油彩 191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谁是李铁夫
李铁夫,相信不少人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而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他的身上笼罩着无数他人难以企及的光环。他被尊为“中国油画第一人”,孙中山先生曾称赞他是“东亚画坛第一巨擘”。李铁夫不但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还是同盟会的元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李铁夫曾言:“平生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这句话完美地阐释了李铁夫的人生。
李铁夫终身未娶,孑然一身,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无数的谜团。他青年时期便赴北美谋生、求学,曾在海外生活40年之久;他曾追随美国艺术大师萨金特、威廉·切斯等人学习,在美国艺坛取得傲人成绩;他曾组织开办华侨电影公司,并自任导演为宣传民主革命进行募捐。
回国后的李铁夫经历多次辗转流离,宏图难展,唯有寄情于艺术创作。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经81岁高龄的李铁夫欣然从香港回到广州,为广东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最后的力量。李铁夫丰富而卓越的艺术成就,以及坎坷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堪称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人中奇逸”。
还原李铁夫
1952年,李铁夫在广州去世,早在生前他便表示要将自己身边的美术作品与遗物全部无偿地捐赠给国家,这部分作品由其生前供职的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保存,后来该学院并入广州美术学院,由此广州美术学院也成为当今集藏李铁夫作品最完善的艺术机构。这批完整的捐赠也成为我们后人认识李铁夫、还原李铁夫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次“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便是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所藏的李铁夫捐赠作品为基础,同时系统梳理国内官方机构所藏的李铁夫艺术精品,向公众全面讲述这位“中国油画之父”的艺术与传奇人生。
展览依据李铁夫的艺术创作和人生轨迹分为三大主题板块。第一板块“油画创作与革命时刻”,集中展示李铁夫在海外的革命经历与归国前后的油画创作,如《音乐家像》、《画家冯钢百像》等堪称中国油画史上的经典作品都将在展览中与公众见面。第二板块“水彩写生与动乱萍踪”重点梳理李铁夫归国后辗转多地的人生经历,以及根据自然写生所绘制的水彩作品。第三板块“书画言志与隐喻象征”则意在突出李铁夫于中国传统水墨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尤其是鹰、虎等题材的水墨作品,集中地反映了李铁夫的耿介性格与关心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在展览中尤为引人关注。
重识李铁夫
在此次展览中,还专门设置了两个独立的单元为公众讲述李铁夫暮年归国后的主要人生经历和艺术主张:“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为大家详细讲述李铁夫与广州美术学院的渊源关系,以及李铁夫对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诸多影响与贡献。“李铁夫与齐白石”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铁夫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齐白石与李铁夫两位艺术大师虽然在生前并没有交集,但是李铁夫却对齐白石的艺术极为推崇,在艺术观念上两人也有颇多不谋而合之处。在早年的文献中,还曾出现过“北齐南李”的说法。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的首任名誉院长,北京画院也是世界上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艺术机构。今天李铁夫的作品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也算齐、李二人在艺术上的一次南北对话,堪称一段艺坛佳话。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李铁夫艺术的认识过于片面化、碎片化。尤其是在北京地区,美术界的同仁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都知道李铁夫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但是却没有多少机会欣赏到李铁夫的艺术原作,对于李铁夫的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此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李铁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广东省,在首都北京进行展览。这无疑会为业内学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一次全面认识、重识李铁夫艺术价值的绝佳机会。 (作者:薛良)
李铁夫 画家冯钢百像 90.5×71.2cm 布面油彩
1934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被遮蔽的艺术先驱
当我们回顾中国早期西画历史的时候,李铁夫必定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他被美术界公认为中国近代油画艺术的先驱。19世纪末,在我国油画尚处于启蒙的时代,他即赴海外学习西方艺术,并师承萨金特与威廉·切斯,谦虚地自称是两门名匠的“追随者”,在探索纯粹的油画语言之路中树立了标杆。有部分论者称他为“中国油画第一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
在海外漂泊半生,1930年归国之后,李铁夫久居香港,20年后由人民政府派员接至广州,时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和华南文联主席。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不在内地,生平资料匮乏,使得他的艺术人生际遇众说纷纭。
“我平生有两大嗜好,第一是革命,第二是艺术”,这是李铁夫的座右铭,也成为了他人生的写照。除了艺术家的身份,李铁夫先生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不但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还长期在同盟会纽约分会中担任要职。他将自己精心绘制的艺术画作捐献出来资助革命活动的发展,还用油画笔记录下革命先烈英勇就义的身影。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和自身独鹤离群的个性因素,在国内艺术圈的影响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中国美术界所遗忘,至今对他的研究也仅限于碎片化的了解,这与他的声望并不匹配。
今天,专家们普遍认为,李铁夫是真正掌握了最纯正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的第一人,他透彻理解了西方绘画的艺术精髓和精神内质,将原汁原味的西方绘画带给国人,甚至与后一期留洋的中国画家相比,他的表现显得更为纯正。
李铁夫 刘素微肖像 102×77cm 布面油彩
1942年 广东美术馆藏
李铁夫的作品非常少见,这次能有几十张作品集中展示,实属不易。“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相传是陈抟老祖所写,其拓片曾悬于齐白石的画室之中。李铁夫先生也曾写过此联,本次展览的题目“人中奇逸”正源于此。从展示作品中可见,他的油画里面非常注重学习欧洲、美国,特别是欧洲传统古典油画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素描、造型、结构、色彩、色调,对此,邵大箴先生说,这对我们今天的艺术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油画一定要以欧洲的油画技巧为准则规范,当然不是说完全重复他们,但是要把这些东西学到手。李铁夫对当下艺术家的启发是:一,好好学习人家的东西,二,好好把人家的东西画成自己的东西。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迟轲在《李铁夫其人及其艺术》一文中谈及,油画创作中的“三维空间”的表达,造型、明暗、色彩等表达能力,一直都是来自东方的中国学子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李铁夫的杰出就在于,他通过对萨金特和切斯的学习,掌握了这样的技巧。有评论家认为,李铁夫所掌握的西画的精神与内质,是稍晚的几位留学西方的名画家“所没有触及的”,大约主要也是指的这些方面。李铁夫的肖像艺术,与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音乐家》轻快的小笔触就增加了抒情气氛;《斗牛士》圆浑的造型强调了人物的健壮有力;《大学生》与《蓝眼青年》用薄涂轻揉的笔触,使人物更觉潇洒;与之相反,《老教师》和《灰髯的教授》则多用厚涂和方硬的线条,去突出人物的庄重与深思。
李铁夫 瓜蔬与坛盘 71.5×90.5cm 布面油彩
1938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归国以后,李铁夫在油画上显然还在追求新的突破,《画家冯钢百》与《瓜蔬与坛盘》即是明显的例子。在为冯钢百画像时,作者改变了过去把人物身体与背景融在一起的传统手法,而使浅亮的灰衣服和握笔的前臂突现在黑背景前,加强了人物的动势和力量感,同时,还借鉴了印象派的光色处理,以及使笔法更为奔放。
李铁夫掌握了西方油画最基本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但是作为中国人,他自身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画面中自然表现出中国艺术的特点。他不仅擅长油画、水彩、雕塑等西方艺术形式,同时对中国传统的国画、书法乃至诗歌领域也颇有建树。李铁夫致友人信中曾认为当代国内真正的画家“只有齐白石、吴昌硕二人而已。”可见他对中国传统笔法的向往。李铁夫1930年回国后,三四十年代的绘画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除了肖像画,还有水彩、水墨,当中出现了一些画鹄、鹰、燕的题材,接着比如画鱼,农家的食品、蒜、农作物等等。有专家指出,他的肖像画明暗造型强烈,但是后来的建筑物和风景上阴影不断被清洗掉,很多留洋画家,油画家们回国以后探讨的是油画或西洋画在中国发展的路向问题,可能他的作品也受到时代的影响。他暮年随意所画的一些油画静物中,也可看出他仍在试探那种带有装饰风、近于传统国画的方法。
李铁夫 山坡下的小溪 63.2×78.5cm 布面油彩
1930-1940年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到过包括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学习,后期的研究与探讨则主要在美国。目前对他的艺术高度,参加革命事业、执着于艺术事业的精神大家相对了解,但是对他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屡次参展得奖的记载等等,也只是传闻,迄今未有直接史料证实,甚至到今天还无法确认他的生平年份,但是,这也给未来的研究带来了更多可能。李铁夫个案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和广东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19世纪、20世纪初中国绘画发展和当时艺术生态的整个脉络梳理。作为当今典藏李铁夫艺术作品最为丰富的机构广州美术学院,也是李铁夫富有传奇的生命旅途中最后供职的机构(华南文艺学院为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李铁夫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了筚路蓝缕的开拓性工作。通过此次展览以及相关研讨,美术界更多细致的研究工作已经在展开。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李志强(老强),1982年毕业于中国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美国摩海德州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李志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
2022年12月16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发布讣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逝世。他的离去,是景泰蓝艺术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巨大损失。张同禄大师与作品《鸟杯》张同禄大师1942年2月出生,第
2022年9月24日,“京冀联谊相倚为强——收藏天下第七届篮球联赛”开幕式在主场篮球公园隆重举行,来自单位参赛队员、工作人员及观众参加开幕式。参赛队员合影颁奖留念收藏天下总裁董文星致辞篮球赛是收藏天下
【艺术人生】永远怀念清华美院教授黄国强。
清美三大巨匠之一——黄国强教授的艺术之路。
吴冠中,1919年出生,2010年6月25日逝世。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画家吴冠中声名显赫,他的艺术风格特立独行,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个很有争议和话题性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所提倡的艺术之法。吴冠中曾说过:“我的一生就是做两件事,一是油画的民族化,一是中
2021年6月,清华美院为其功勋元老何镇强举办“画如江山·妙笔丹青”展览。据悉,2022年将再次为其举办展览。清华美院四老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清华美院作为我国的最高艺术学府,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贯彻落
3月19日下午,“羽”诚信为伴,“羽”健康为舞——收藏天下第一届羽毛球赛正式在国际体育中心羽毛球馆拉开帷幕。受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影响,此次比赛更是极大的燃起了整个团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增强身体素质
2021年9月26日,收藏天下副总裁张琪一行拜访了对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艺术家马汉跃先生。马汉跃先生回忆了自己的从画历程,从早期吸纳黄宾虹“五笔七墨”笔墨技法,到师从龙瑞,将太极皴法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