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吴昌硕 | 绘画的“筋”与“骨”

吴昌硕 | 绘画的“筋”与“骨”

转载 vivi 2019-10-18 17:06:26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一位传奇式人物。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艺术造诣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纵观吴昌硕的艺术,确有非凡的个性面貌。尤其在他的无数幅“墨梅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其绘画的特质。这个特质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筋”与“骨”的和谐统一。

我们在此欣赏吴昌硕的《墨梅图》(纵138厘米,横33厘米),是吴昌硕在八十高龄所作,在其一生所作的“墨梅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画家在款识中写道:“廿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菭纸上。浪贻观者笑,墨与花同酿。吾谓物有天,物物皆殊相。吾谓笔有灵,笔笔皆殊状。瘦蛟舞腕下,清气入五脏。会当聚精神,一写梅花帐。卧作名山游,烟云真供养。癸亥四月秒,小病初痊,试金昔耶手制,一舒豪气。八十老人吴昌硕。”

按照吴昌硕自己的说法,其“三十学诗,五十学画”(斯舜威《海上画派》)。他的绘画起步较晚。然而,他却成为了一代美术大师,其原因何在呢?

一是源于他的书法。吴昌硕的父亲稍通书墨、篆刻,是吴昌硕的启蒙老师。吴昌硕一生接受的正规教育有限,但启蒙非常早。陈野在《浙江绘画史》中说:“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后在临写《石鼓文》中融会变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在吴昌硕传世的书法作品中,篆书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隶书,再次是行草书。他的绘画作品里行草书落款居多,且内容丰富,彰显出厚实的书法功底。尤其是他一生浸淫《石鼓文》,《石鼓文》之古朴、苍劲为其绘画的形质表现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元代赵孟頫曾在《枯木竹石图》中题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法之笔法绘画到了清代已经成为共识,并有众多实践者获得了成功。如吴昌硕所崇敬的大画家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便强调书法用笔的作用;他的老师、海派画家的杰出代表任伯年在吴昌硕拜师时便让他用书法的线条表现其绘画的潜质。

至于吴昌硕自己书“五十学画”只是谦辞。斯舜威在《海上画派》中说:“他学画始于三十岁,后来却一直称五十岁学画,是有深意的,说明他在五十多岁开始以书法入画、走上八大山人一路之后,才对绘画有了深刻的领悟。”

吴昌硕年届五十时,书法已面貌独具,绘画则是比较稚嫩,取书法之长、补绘画之短是符合情理的。由此可以看出,书法便是吴昌硕绘画中的“筋”。

绘画中的“骨”。

二是源于他的篆刻。据史料记载,吴昌硕14岁便在其父指导下开始学习篆刻,临摹了大量的秦汉印和此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印章,以至于像宋元押印之类的边缘印章都未曾放过。他早年的楷书印“缶记”便是以元押印风貌展现的。该印是他比较喜欢而又有早年代表风格的篆刻作品。

他的篆刻注重书法意趣,钝刀刻石,刀法冲切兼用,施之残破手段以平衡章法,所刻似乱头粗服,然峬峭古拙、气势磅礴,终能脱尽窠臼,自创面目。1913年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后,其影响逐步扩大,形成吴派篆刻,在创作理念上开拓出新境。承传其学者颇众,流风余韵不绝。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6888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供阅读;如需侵删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