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艺术 > 皮道坚:汪天亮的山系列,“拼贴”、“混搭”、‘“锦灰堆”,趣味抑或语境?

皮道坚:汪天亮的山系列,“拼贴”、“混搭”、‘“锦灰堆”,趣味抑或语境?

图文 艺术范儿 2019-10-28 16:13:45

汪天亮的《2008山系列》是一批可供饶有兴味地解读的现代水墨文本。用水墨媒材与工具绘制的这些大同小异,一个个有如拉长了的、高耸的博山炉盖般的水墨山形,既非传统的山水画,又不像流行的抽象水墨,实验水墨。但无论就其中的书写性与笔墨元素,还是就画面的图式构成与造型语言而论,它们又与传统的文人山水画、现代的抽象水墨或实验水墨藕断丝连很难划清界限。它们非此非彼,却又亦此亦彼。它们不似传统山水、抽象水墨或实验水墨,却至少因其趣味的清新隽永,对于喜新好奇的现代欣赏者,它们所唤起的审美惊奇更要胜似传统山水、抽象水墨或实验水墨。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是一种经由凝视、审视、入思、沉思后而获得的综合多元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审美快感。

余霞染成绮04(局部)

余霞染成绮04(局部)

(另起)这些山形的大体轮廓框架,皆由率意挥洒的极有抽象意味的墨色团块,有时也包括笔走龙蛇的书法点划构成。有意思的是其中穿插着、掩隐着或依稀可见着:小桥流水、荷塘月色、茂林修竹、杂花满树、曲径通幽或飞瀑流泉、层林尽染、光风霁月、草堂独坐、雪山远眺……等等传统文人画的画境与画意。也就是说画面上至少有传统山水、书法和现代抽象水墨、实验水墨这几类表意符号的碎片浑然杂呈,这很自然的让人想起西方现代艺术的“拼贴”、和当下时尚界流行的“混搭”以及发端于我国元代,流行于清末而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的“锦灰堆”。然而它们与这三者相较也仍然是非此非彼,却又亦此亦彼。汪天亮揉合现代艺术的拼贴手法、时尚的混搭趣味和“锦灰堆”的观念,将传统的山水、书法、抽象水墨、实验水墨这样一些不同系统的表意符号放在一起,显然不仅仅是趣味使之然。这些借用拼贴、混搭、锦灰堆手法制作的水墨的“博山炉盖”,是汪天亮为自己的水墨叙事营造的后现代语境。这其实是有如后现代的文化分析家们从理论的武器库中选取各式各样的理论方法,时而混合、时而置换、时而并列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一样。或不如说正是因为有了汪天亮的《2008山系列》这样一类综合多元的艺术文本,才会有后现代的文化分析家们的“合成法”或“喜鹊方法。

大漆水墨 仙山大隐之二

将汪天亮《2008山系列》”中的水墨山形比作博山炉盖,并未与他沟通。不知这层象征意蕴是我从其他作品中读出的,还是他的这些作品引我写出的。我想他的这些“后现代”意味十足的水墨文本,当然不会只是“可读”文本,他们有太多的“可写”空间。这是它们与一般的传统水墨、现代水墨作品的极大不同之处。汉代流行的博山香炉,其盖象征传说中的仙山——博山,其上雕有飞禽走兽、人物、树木等,香烟袅袅时宛若藏宝无数的仙境。逐一细读汪天亮题在他的这些水墨山形的坡脊上,有如葱茏林木一样的题跋文字,可见这样的字句:“吾造此山有幽静妙处,藏宝无数,尚有文气之韵,不知有人识得(否)?”还有:“唐人诗意、宋人词韵、元人曲调可尽入吾山藏之”……等等符号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著名的结构主义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互文性,是说叙事是由回声和其他文本的痕迹交织而成的,是一张网或是“引用的马赛克”。由此观之,汪天亮的《2008山系列》不只是传统山水、书法与现代绘画的拼贴、混搭、锦灰堆,也是历史文化与现实感受的交融混响,他的水墨叙事回荡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回声、形形色色的传统与当代的文本痕迹交织其中,难怪对它们的解读是那样地令人兴味盎然。

按流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锦灰堆多画残破的书页、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信笺乃至发黄的报纸、钞票、邮票,纷然杂陈,描摹工细逼真,游戏趣味而已,似无观念可言。然元代画家钱选所画锦灰堆,绘“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各极像物之妙”,画家自题云:“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围,消引日月。因思明物理者,无如老庄,其间荣悴皆本于初。荣则悴,悴则荣,荣悴互为其根,生生不穷……”则不可不谓“观念”之意深也。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6888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