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行情 > 《中国梦—国家富强》获第34届全国最佳邮票
4月20日,以“清新福建,邮韵榕城”为主题的第34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在福建福州市福建会堂举办。
.jpg)
周岳设计的《中国梦—国家富强》
经过明信片选票投票、网络投票、手机投票产生的第34届最佳邮票评选结果为:由何洁、周岳设计的《中国梦—国家富强》获最佳邮票奖;由马刚设计的《毛泽东诞生一百二十周年》、由范曾设计的《琴棋书画》获优秀邮票奖;由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印制的《景泰蓝》获最佳印刷奖。经现场投票,由姜伟杰设计的《习仲勋同志诞生一百周年》获最佳邮票设计奖。
本次活动是福州市继1985年和1996年之后第三次举办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为丰富颁奖活动、凸显集邮魅力和更好地服务广大邮迷,颁奖活动期间还推出了“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暨获奖邮集展览”、邮票设计家签名、邮品展销、《网络生活》特种邮票首发式、《邮票上的福建》集邮图书首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着在改革创新中追求发展的宗旨,凸显为全国集邮爱好者服务、为邮政服务、为当地文化发展服务的作用,此次佳邮评选活动对评选办法进行了创新。在最佳设计奖的评选过程中,先由专家评审选出2013年度最佳设计入围邮票三套,然后在最佳邮票评选颁奖大会上交由大众评审团进行现场投票,大众评审团由评选委员会专家、集邮者代表和媒体代表共40人组成。最后,得票数最高者获得“最佳设计奖”。此方式增加了评选活动的神秘感、新鲜感和参与感。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为最佳邮票奖获得者颁奖。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长杨利民、福建省副省长郑晓松为最佳设计奖、最佳印刷奖获得者颁奖。国家邮政局副局长赵晓(微博)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丕征为优秀邮票奖获得者颁奖。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徐建洲、福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大强为大会致辞。
每年一届的全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集邮总公司、邮票印制局、中国邮政文史中心、工人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人民邮电报社主办。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在艺术收藏的浩瀚星空中,你是否渴望拥有一件景德镇名人名家瓷器,却苦于渠道有限、价格高昂?是否梦想与瓷器名家大师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创作魅力?能帮助达成以上需求的景德镇名人名家陶瓷交易平台有哪些?每当
2025年11月14日上午,“胜利与和平”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捐赠馆藏仪式暨座研讨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启动,同期主题展览将持续至11月28日,展览地点位于纪念馆中厅。本次活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2025年10月28日上午,"紫禁瓷韵器承匠心——故宫文化IP赋能陶瓷非遗创新发展交流研讨会"在官窑研究所非遗馆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以"让文物活起来"为核心主题,聚焦故宫文化IP与陶瓷非遗的深度融合,
▲“胜利与和平”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在京开幕2025年8月1日,“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启动仪式在北京陶瓷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陶瓷工业
展览信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胜利与和平”主题创作陶瓷艺术展主办单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支持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协办单位全国产瓷区政府省
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九万里山河锦绣未央。2025年7月26日,“承时代荣光铸盛世铭尊”献礼中华民族伟大胜利之大国重器《海晏河清・祥瑞和尊》首发仪式,在中国政协文史馆隆重举行。中国政协文史馆是全国政协办
在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上,陶瓷艺术正以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世界。其中,赖德全的陶瓷艺术更是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载体,熠熠生辉。印象彩《花语》印象彩2025年6月6日,景德镇赖德全现代美术馆迎来了一
2025年7月11日,收藏天下全体员工来到河南禹州中国钧瓷博物馆,开展以“探寻钧瓷文脉,感悟匠心传承”为主题的文化研学活动。此次参观旨在深化员工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理解,汲取非遗文化精髓,为推动当代工
6月15日,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主办、收藏天下承办的“红色艺术瑰宝·致敬伟大胜利”——《绣画双绝》作品发布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本次活动汇聚了众多文化艺术界领导、专家、收藏家及媒体代表,
6月7日,“浩瀚与永恒”国际当代名家戈鲁西班牙皇家艺术家协会出版作品特展在京开幕。作为本年度最受瞩目的国际艺术盛事之一,展览汇集了这位被好莱坞资本签约的首席艺术家100余幅代表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