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瓷器 > 菊纹在宋瓷上的运用实在太美了!
宋人尚菊,因菊花被古人誉为“花中君子”“隐逸诗宗”“天赐节操”“霜下寒英”“更生日精”。“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最早与菊花结缘的屈原在他遭谗言被放逐后作《楚辞》,以寄托理想,表明洁身自好、不随流俗、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节操。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成为千古绝唱。
图1 北宋邓窑青釉菊瓣纹斗笠碗残片
北宋邓州邓窑工匠把“贡菊”纹饰,在碗、盘、碟壁内壁外、内心刻、印菊花纹。如图1所示是一件邓窑青绿釉菊瓣纹斗笠碗的残片,据推算,此碗口径18、高8、足径6厘米;侈口,碗口下渐收,斜直壁,呈斗笠状,圈足微内收,素底。器内外施青绿釉,显冰裂开片,内壁刻细长菊瓣纹,碗心印旋菊花纹(露垫支烧痕),壁外素面。胎呈灰色,质地细密。在100倍显微镜下细观,釉面布满通透精莹的气泡,玻璃质感强。
图2 邓窑青釉菊花纹“田”字款
宋人尚菊,因“邓菊”是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14府、240州,唯一向朝廷“贡菊”的州。据《宋史·地理志一·京西路·邓州》载:“贡白菊花。”北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卷一《京西南路·邓州》:“土贡:白菊花三十斤。”南宋前朝状元王十朋《十月二十日买菊一株》诗:“三百青钱一株菊,移置窗前伴松竹。鲜鲜正色傲霜性,不逐重阳上醽醁。”诗云南宋朝买一株菊,花300文铜钱。那么30斤数万朵药用贡白菊,价值不菲。而明清两朝的“徽菊”“杭菊”“滁菊”“亳菊”“怀菊”(五大贡品名菊),皆比“邓州贡菊”落后400至700年。
图3 邓窑青釉菊花纹“马”字款
宋人尚菊,因“邓菊”历史悠久。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晋·葛洪撰《抱朴子·仙药》:“南阳郦县有甘谷水,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花落其中,水味为变。居民饮此,均寿考。”南朝(宋)盛宏撰《荆州记》:“饮菊潭酒多寿。”南朝(梁)陶宏景撰《本草集注》:“南阳郦县有黄菊而白者,以五月采。”唐·苏敬主持编纂《新修本草》:“甘菊,南阳(邓州)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宋·苏颂撰《本草图经·菊》:“以南阳(邓州)菊潭者为佳。”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我国第一部菊谱专著刘蒙撰《菊谱·邓州黄第十七·邓州白第二十三》:“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盖邓州菊潭所出尔。”宋·寇宗奭撰《本草衍义·菊花》:“菊花,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据考证,西峡、内乡、淅川、邓州浅山、岗坡地带皆生黄、白菊;今邓州古城有“菊花井”遗迹。“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这是李白《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的诗句。孟浩然、贾岛、李德裕;北宋范仲淹、苏辙、司马光、陈师道;南宋曾丰、李石、刘辰翁、李刘、吴泳、徐照;金朝元好问、明代李蓘、清代郑板桥皆有诗赞“菊潭”“邓菊”。陈师道《寄邓州杜侍郎》:“菊潭之水甘且洁,潭上秋花照山白。请公酌此寿百年,奕奕长为此邦伯。”
图4 宋代邓窑青釉菊瓣花口碗,邓州博物馆藏
宋人尚菊,因邓州明清古城花园街、江家坑遗址出土的青瓷残器瓷片纹饰以缠枝团菊纹、缠枝菊花纹、细长菊瓣纹为主流。为此,笔者根据出土及馆藏青瓷(包括残片)做了初步统计,纹饰至少有8种:1.壁外素面,壁内印小叶小菊花纹;2.碗内壁印细长菊瓣纹,底印团菊纹;3.碗内壁印细长菊瓣纹,底印团菊纹,碗心印“姚”“田”(图2)“郭”“司”“马”(图3)“朱”“李”字姓氏私家款识;4.壁内一周印菊瓣纹,内底印缠枝花纹;5.壁内印缠枝菊叶纹,腹壁印六朵菊花绽放纹,碗心印菊花纹;6.内壁外壁印细长菊瓣纹;内壁外壁印细长菊瓣纹;7.壁内印缠枝菊花纹,内外壁印细长菊瓣纹;8.菊瓣花口纹,碗口造型呈菊瓣形(图4)。难怪南宋诗人徐照作《菊》诗云:“气受一岁足,千花极后芳。蕊浮茶鼎沸,色染道衣黄。天上虚星落,人间寿水香。邓州兵革外,流种遍江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供阅读;如需侵删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龙泉青瓷 | 惊艳世界千百年的青色
大吉大利——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师古不泥古 入古而出新
中国陶瓷终身成就大满贯当代国宝级大师|熊钢如
张婧婧在用作品传播陶瓷文化的同时,也在用一颗执著之心,讲述着永不褪色的陶瓷艺术的故事。精致温婉又不失知性气质,这是张婧婧留给不少初识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叠加上艺术氛围的渲染,言谈举止间,便又有了种清风徐
景德镇陶瓷文化繁荣工程(三)王大凡陶瓷世家作品展展期再次延长
2023年3月10日上午,中国陶瓷博物馆副馆长徐桃生与收藏天下业务总监褚梦琰正式签约。
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2002年,国家发起声势浩大的国宝工程,同年5月,“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天价回归祖国,打响了国宝工程文物回流第一枪。
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