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瓷器 > 陶瓷中的“船”说
我国的造船历史悠久,起步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195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仰韶文化船形彩陶壶”,即可令人联想仰韶文化先民划船撒网的劳动情景。华夏古人观落叶以为舟,向自然学习领悟到水浮造船原理,从而取材自然并加工成浮具到筏,开始造出不像后世成形制的船。但随着独木舟的制造,船的雏形逐渐显现,以船为造型的器物开始出现。而诸多包括陶瓷在内的艺术品中,则以美丽的船为形象,丰富着人们的审美体验。
图1 东汉楼舱式陶船
这是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件东汉时期制楼舱式陶船(图1),其高21、长54、宽18.5厘米,1980年出土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高良官村汉墓。陶船分为头舱、楼舱、舵舱三部分。拱形篷顶,两侧开对称的窗户,墙壁用复线纹分开五格,以示梁柱结构。楼壁与两边船舷想结合处有三小孔。头舱与楼舱下各有一块活动的底板,上塑一站立人物;舱楼下二人弯腰弓背两手向前。船头尾翘起,平底。船尾后墙有一圆孔。该陶船结构写实合理,应是当时内河船的再现。
图2 东汉陶船图
无独有偶,中国国家博物馆亦藏有一件东汉时期制陶船(图2)。此船高16、长54厘米,1954年出土于广州市先烈路。陶船首尾狭,中宽,底平。分三个舱室,前舱矮而宽,篷顶作拱形;中舱略高,成方形,篷顶呈圆形而微凸;后舱特高,稍狭,篷顶作拱形。船首有碇,船尾有舵,舵杆通过舵室固定在船尾部,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船舵形象资料。舵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上的重要发明,这是现知最早之例。陶船上塑有6个人物,分立各处作操作状。此外甲板上还布置有6组矛和盾,说明这是一艘有武装保护的内河航船的模型。根据船上所塑人物身高比例推算,此船长约14~15米,载量约50石,在当时是一艘中等以上的船。船首悬碇,沉入水下,能较好地扣底抓沙。船两侧船舷上铺走道,可供篙手撑篙行走用。船舵位于船尾中部,且装在船尾专设的舵楼中,其板叶宽大,障水有力,下端与船底取齐,水浅时不须提舵。
图3 清光绪素胎镂雕瓷楼宇人物龙船
云南省博物馆藏的一件清光绪年制素胎镂雕瓷楼宇人物龙船(图3)。所谓“素胎瓷”,是指陶瓷以生坯入窑一次性烧造而成。这件长35、宽7、高15厘米的素胎瓷器,在生坯时雕刻,不挂釉入炉烧成。整件器物仅龙尾可拆卸,雕刻的是龙舟上宴客的场景。船上塑有人像33尊之多,每尊人物高约6厘米,塑工精细,人物形象各异,无一雷同。舱外7人,或坐或站,意气风发;舱内帝王左手捋胡,五指分明,怡然坐于中央。身后有侍女、士大夫、酒保若干。整件龙船镂雕精致,集建筑、人物与瓷塑艺术于一体,纹样取材于西周穆王乘龙舟出游的记载。而盘龙的龙鳞、胡须纤毫毕现,屋檐、亭角的风铃在风中轻颤,仿佛可以听到“海上生明月”的吟咏。
图4 民国瓷塑龙船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瓷雕工艺珍品民国时期制瓷塑龙船(图4),通高19、长26厘米。其素胎,不施釉,胎质细腻洁白。船体由龙座、主舱、亭阁等部分组成。龙座昂首翘尾,龙首口内有舌,能上下摆动,甚为精巧。身平呈船形,全身刻划麟片纹,近底处还刻有波涛纹饰,显出龙船乘风破浪,急速前行之动感。龙座之上为主舱,主舱周边有栏杆,栏杆外两侧的船沿上各有5名船员奋力摆臂摇桨,动作整齐,生动形象。船身右侧摆放着一根长长的链子,定睛细看,链子的一端拴着铁锚放置于船尾,如此细节皆细心雕刻而出,可见周密。主舱内是两层楼阁,并镂刻各式各样的门窗,雕梁画栋极其精工。上层楼阁作四角亭状,亭外镂雕一周围栏。上层、下层、阁内、阁外共雕刻十余个人物,有的手捧花篮,有的凭栏远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刻画无不精细,惟妙惟肖。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供阅读;如需侵删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龙泉青瓷 | 惊艳世界千百年的青色
大吉大利——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师古不泥古 入古而出新
中国陶瓷终身成就大满贯当代国宝级大师|熊钢如
张婧婧在用作品传播陶瓷文化的同时,也在用一颗执著之心,讲述着永不褪色的陶瓷艺术的故事。精致温婉又不失知性气质,这是张婧婧留给不少初识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叠加上艺术氛围的渲染,言谈举止间,便又有了种清风徐
景德镇陶瓷文化繁荣工程(三)王大凡陶瓷世家作品展展期再次延长
2023年3月10日上午,中国陶瓷博物馆副馆长徐桃生与收藏天下业务总监褚梦琰正式签约。
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2002年,国家发起声势浩大的国宝工程,同年5月,“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天价回归祖国,打响了国宝工程文物回流第一枪。
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