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瓷器 > 汝窑瓷器 灿若星辰
源于梦境
相传,汝窑瓷器的诞生,源于宋徽宗的梦中。这位独创瘦金体书法艺术、绘画称雄后世的皇帝,曾做了一个奇特的梦。他梦到雨后初霁,云破天开,碧空如洗,一抹清丽,若玉透青。梦醒后,他挥毫传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要求烧制梦中所见的天青色瓷器。
宋徽宗烧制天青色瓷器的梦想,最终被位于河南汝州的御窑厂工匠烧制成功。他们在传统的石灰釉中,开创性地加入了大量当地产的玛瑙,通过泥与火的艺术,把大自然的奇妙造化恒定了下来,终于烧制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瓷器。
虽说宋徽宗的梦境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有着哲学与艺术的根底。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对此亦有印证:“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天青色是一种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的颜色,既有蓝色的清冷,又有绿色的温和,这种调和出来的颜色素雅、清逸,符合君王的审美情趣。宋徽宗崇尚道教,而道教尚青,讲究用青色的纸书写“青词”。可见,天青色也符合宋徽宗的精神需求。
汝窑瓷器圆了宋徽宗的梦想,完美呈现了古瓷器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在工艺上有独特之处。其胎质细腻,因为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为了达到底部有完整釉色的满釉效果,汝窑采取的是极其讲究的“裹足烧”,即将底部的釉裹起来,同时,将底部用很小的钉支起,把瓷器架在空中烧,烧成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小点,皆为三、五、七、九之数,三五居多,七九较少,后世根据形状,通常将这些小点称为“芝麻钉”“栗米钉”等。
汝窑瓷器开片纹更是一绝。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汝窑瓷器有瓶、尊、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有的底部更有青花文字款。传世汝窑瓷器小的仅有十厘米左右,而大的不过二十多厘米,多为观赏陈设之用。
在几十年后的南宋,汝窑瓷器便已珍若拱璧了。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里也记载,宋高宗曾到访清河郡王张俊的府第,这位名将便把家中珍藏的十六件汝窑瓷器作为绝世之品,进贡给了宋高宗。
汝窑瓷器的珍贵,与它的存世量不无关系。现今已知存世的汝窑瓷器,一般认为有60余件,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3件、上海博物馆有8件、英国大维德博物馆有7件、天津博物馆有1件等。
清朝雍正时期,曾仿制了大批宋代时期的瓷器,且大多都是单色瓷器,给人简单雅致的感觉,其中仿制汝窑瓷器占比相对较重。乾隆时期的仿汝窑瓷器做工最为精致细腻。虽然仿制品存世相对较多,但它们也正如乾隆本人所说的“仿汝不似汝”,这个时期仿制的瓷器在器型和釉色等方面,均与宋代汝窑瓷器存在一定差距。
20世纪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汝窑瓷器得以复烧成功。例如,河南汝窑研究所仿烧了故宫的三足尊,科研人员为此多次到故宫观摩其真品,请专家讲述要点,并以汝窑三足尊为模式,开始反复试烧的艰苦实验工作,此件仿制品在釉里也加入了玛瑙末,烧成后釉表光滑,但有一种油腻感觉。
北宋汝窑青釉圆洗,口径为13厘米。1982年6月15日由伦敦苏富比拍出。一生酷爱收藏古物的台北著名实业家、文物鉴藏家张添根先生以高价竞得,后藏于其创办的台北鸿禧美术馆中。2017年10月3日,这件作品在香港苏富比再次拍卖,以2.6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加上佣金共计2.94亿港元,为亚洲私人收藏家竞得,再次创造出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供阅读;如需侵删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龙泉青瓷 | 惊艳世界千百年的青色
大吉大利——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师古不泥古 入古而出新
中国陶瓷终身成就大满贯当代国宝级大师|熊钢如
张婧婧在用作品传播陶瓷文化的同时,也在用一颗执著之心,讲述着永不褪色的陶瓷艺术的故事。精致温婉又不失知性气质,这是张婧婧留给不少初识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叠加上艺术氛围的渲染,言谈举止间,便又有了种清风徐
景德镇陶瓷文化繁荣工程(三)王大凡陶瓷世家作品展展期再次延长
2023年3月10日上午,中国陶瓷博物馆副馆长徐桃生与收藏天下业务总监褚梦琰正式签约。
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2002年,国家发起声势浩大的国宝工程,同年5月,“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天价回归祖国,打响了国宝工程文物回流第一枪。
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