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紫砂 > 【紫砂故事】原来“井栏”因此得名,妙哉趣哉!
井栏,顾名思义与水井有关,它由清代文人陈曼生设计原型取自旧时水井边的围栏,所以称作井栏。关于它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曼生铭文
汲水匪深,挈瓶匪小
式几庶饮,永以为好
陈曼生偶得灵感
作为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国人总是从万物中汲取灵感,然后创造万物。紫砂壶中也有许多以自然事物为灵感来源的壶形,井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清嘉庆年间的某一日,陈曼生在庭院设席招待好友杨彭年,交流紫砂心得。杨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道:“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
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有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
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
彭年曰:“此壶名为汲水壶可否合适?”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陈曼生一共设计了两款井栏,分别为曼生井栏和仿古井栏。而仿古井栏的原型至今仍然存在于溧阳。
▲曼生仿古井栏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仿古井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以唐代溧阳零陵寺石井栏为形设计,与前一款井栏最大改动区别,便是其将柱形钮改成了桥型钮。
▲零陵寺石井栏
唐元和六年(811)寺内高僧澄观请匠人做此石井栏并为其做了篇意味深长的偈语,镌刻铭文于其上,流传千余年而至今。
近代金石考古学家马衡在其所著《凡将斋金石丛稿》内《中国金石学概要》一篇中关于“井栏刻字”一条中记载:“唐之井栏题字,仅溧阳零陵寺元和六年一刻及宛平开成四年一刻。”
喜好金石篆刻的陈曼生在溧阳担任县令,并主持修订《溧阳县志》时,于县志内,专门有篇幅记载这座唐代零陵寺古井栏,并对其流传做了考证文字。
根据壶身铭文也可清晰的了解,仿古井栏就是以唐代零陵寺石井栏为原型。今天,我们去往溧阳的凤凰公园内仍旧可以看到这世间罕有的唐代石井栏。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方器类对于方器类壶的制作,为了达到端正、规矩、简洁、挺刮、严谨、工整之感,其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面角和空间的大小都十分讲究。尤其是平面口盖要求不苟丝发,技法处理干脆利落,壶嘴、壶把、壶顶匀称对直,
玩壶分两种人,一种喜欢段泥,一种不喜欢。不喜欢的人,因为段泥稍一不注意,就养的脏兮兮的,有些地方还泛黑。顿时好感全无,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买段泥壶。但是,一把段泥养成后变化很大,分外漂亮,让人心生喜爱
我有一个朋友,做事大大咧咧、毛毛躁躁,家里人劝他喝喝茶,养养心。这个朋友对茶倒并不排斥,尤爱喝普洱,两年前买了一把老紫泥的石瓢壶,越养越喜欢,以至于一天不用它泡茶,浑身不舒服。他跟我形容说那种滋味,就
经常会看到“这把紫砂壶经过多次烧制”这种说法,是因为一次没烧制好,才去多次试吗?其实并不是。那么为什么之前的紫砂壶只需要烧制一遍,而现在的则需要烧制两遍或者多遍呢?到底是烧制一遍好还是烧制两遍好?什么
作为“壶艺泰斗”顾景舟传人,李昌鸿夫妇秉持着紫砂艺术的理想与信念,携手相伴几十载,集古今紫砂艺术之大成,延续着宜兴千年的陶瓷文明,成为紫砂界广为传颂的模范伉俪。
其实说到紫砂壶要先从它的泥料说起,其实他的神奇之处是由于紫砂的“双气孔结构”,与其所含石英成分紧密相关。紫砂的“紫”,是说颜色;紫砂的“砂”,是说性质。紫砂泥料在烧制的过程中,碳酸根先分解,释放一氧化
11月24日,“紫砂新青年2019邀请展”于嘉德艺术中心落下帷幕,本次展览为期11天,由GUARDIAN ART携手大川文化、谋道文化精心打造,共有17位优秀青年紫砂艺术家参展
古人眼里的五色土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紫砂泥料的独特性让更多的爱茶之人爱上紫砂壶。那么为什么紫砂壶泡茶好,紫砂有何特点?
三十多年来,紫砂的艺术能量场已经严重透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台湾经济的腾飞,给一部份人收藏紫砂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当时还没有三通,大量的紫砂壶先流进香港
自明代以来,有关紫砂器的实用鉴定著作和文献资料稀少,加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器物凤毛麟角。一些鉴定著作多以博物馆藏品为例,不能全面反映500年来紫砂器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