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收藏天下 登录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紫砂 > 紫砂:幻海浮砂,紫砂壶起源于何方

紫砂:幻海浮砂,紫砂壶起源于何方

转载 艺术范儿 2019-11-20 10:31:48

从历史记载中掘取真相,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尽管听上去理所应当。文献的阅读者们也愿意相信所读即真实。遗憾非常的是记录真实历史并非人类文明所擅长和忠实的做法。今人在出土、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总结并试图建立时、空、史、论的模型来还原真实,此即考古研究。客观的考古不仅是学术,也是一种态度。我们愿意相信中华民族正步入复兴的时代,文化的复兴需要考古研究的态度和成果,不容轻信和作假。否则今天看重的眼前小利就是坑害后世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紫砂是一颗带着往日光辉的旧时明星。如同英国著名剧作家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名作《猫》中的主角格利泽贝拉一样,彼时万众瞩目,光鲜亮丽,身价不菲。此时,唯有当年的爱慕者才会视如明珠,于乱世中寻她千百度。在已经不能称为“时髦”的网上商铺中,廉价的新紫砂壶价格堪比一双棉袜。在大型拍卖会上,收藏家关注的名家紫砂壶连连以天价成交。但透过这样华丽的表象,我们应该看到古代的大师作品在如今仍是稀世佳作,相较之下如今的良品佳作却乏善可陈。

(清) 吉祥寿考紫砂壶

南京博物院藏

紫砂壶的身世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它的具体生时不详,创烧作者不明。只是它产自阳羡地区,今称宜兴(据载自秦称“阳羡”,晋惠帝时改称“义兴”。又于北宋初,为避太宗皇帝光义的名讳,改为宜兴,沿用至今)的地域无疑之外,紫砂器和紫砂壶的起源问题一直未被正式确认。广为人知的文学记载,如周高起(1596—1645)著《阳羡茗壶系》、周容(1619—1679)著《宜兴瓷壶记》,还有吴骞(1733—1813)所著的《阳羡名陶录》中都有内容近乎一致的描述说:一位名为吴颐山的文人曾在金沙寺闭关读书时,其家僮供春模仿寺中僧人制陶的方法和手艺,选用紫砂始做“供春壶”,这被认为是第一把紫砂壶。又因吴颐山有记载是明正德甲戌年(1514)的进士,于是判定紫砂壶首创于明代。这个故事在紫砂市场上被广为流传,是“文玩”圈最为津津乐道的说法之一。

但以上三位作者所处的时代基本接近,都是明末清初至清早期人士。如此,他们所知所记内容相似或雷同也属正常。

(明)文徵明 品茶图 (局部) 纸本设色

纵142.31厘米 横40.8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紫砂起源另有“宋代起源”一派,例证同样来自文学描述,如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1002—1060)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

闻香已入中都府,团品争传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跨。

诗中的“紫泥新品泛春华”的“紫泥”即被认为是早期紫砂茶具。

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作《和梅公仪尝茶》: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有人认为诗中所写“喜共紫瓯吟且酌”的“紫瓯”所指的也是紫砂。但较于梅尧臣诗中明确写出的“紫泥”一词。“紫瓯”则太具文学性,指向十分不明确。“瓯”即碗,或类似盛器。宋代北方定窑系中的“紫定”就有盏,知名的以描金纹饰紫定茶盏为贵。近来还有些从南方古建窑窑址废料坑中发掘出釉色呈现艳紫色的残盏。所以也有人推测“紫瓯”或指此类器物。但这类出土实物数量极少,依照孤例不成证的原则,遂不能定论。也不能完全否定紫瓯是指紫砂器的可能性。

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与南京博物院在1975年联合对宜兴境内的古代遗迹进行过勘察,共发现了百余座古窑址。1976年下半年时,宜兴陶瓷公司在丁蜀镇附近发现了一处有可明确认定为紫砂残器的古窑址—“羊角山古紫砂窑址”。据考证,羊角山窑大约创烧于北宋,南宋时为盛烧期,最晚可至元明。有了宋代窑址出土的紫砂作为铁证就可以认定紫砂“宋代起源”吗?根据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报告:羊角山窑址出土的残片除宋代以外,还混有明代残件。从出土残器的弧度和厚度分析,估其体量较大,砂质较粗,制作工艺也不考究,与后来的紫砂概念大相径庭。只能看作是一般陶器,只是陶土中混有紫砂成分,并未对紫砂有独立的认知和选用。但其中具有现代定义紫砂材质特征的残器则被认定为明代产物。于是,紫砂的起源时代又被推向了明代。

宜兴古龙窑

宜兴地区并非开窑就只烧制紫砂器一类。宜兴地区蕴含丰富陶土矿和林木资源是烧制陶瓷的理想之地。它烧窑历史之久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有5000到6000年之久矣!毫不夸张地说,宜兴的烧窑历史与中国的文明史等长。

从考古出土的成果来看,宜兴丁蜀镇及周边有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汉代窑址3处、六朝至隋唐五代窑址10余处、宋元窑址20处、明清窑址多达60余处。从东起的丁山,西自白岩、汤渡,南至白泥场,北到潜洛,方圆几十里,窑场遍处。从粗陶到灰陶,从陶器到原始青瓷,从瓷器到紫砂器。几千年间朝代更迭无数,兴衰与沉浮几度,但此处窑火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然而,在这数千年的陶瓷烧制历史中,紫砂器的烧造时间仅占十分之一,但却造就了今天人们一说宜兴,必然联想到紫砂,提紫砂也只会想到宜兴的现象。足以看出紫砂的名气之大和产量之高已经完全遮蔽了紫砂出现前宜兴陶瓷历史的光辉。

从古窑出土的陶器和青瓷残片来看,宜兴要烧出一般概念中的优质陶瓷是比较困难的。因当地产的陶土中铁质含量较高,所以产品不论陶器还是瓷器都呈现胎质粗松、质量不高的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宜兴出产的陶瓷器以瓮、碗、盆等量产日用器为主。另有大量出产的“韩瓶”,相传是宋代韩世忠部队所使用的行军壶(韩瓶被认为是宋、元时期的一种典型陶瓶。完整器出土较多但因质量普遍偏低所以在收藏市场上不被重视)。而紫砂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材质,可算是宜兴历代工匠凭借智慧和经验,最后因地制宜选取的适合细制的原材料。

齐白石 笔研茶具图 纸本设色

纵92厘米 横25.5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认知和选用紫砂原料做器的切实年代虽无从得知,但用紫砂做茶壶应该说是明代起始无疑。因为,饮茶的流行方式在明初出现了巨大变化。据称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将贡茶“废团为散”,从此全国竞相效仿,以冲泡茶叶、品饮茶汤取代了宋代以热水冲点茶粉的做法。故茶壶的需求量随之快速增加,紫砂所制茶壶的质感也许是符合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之后出现了时大彬这样的文人制壶家,使得紫砂茶壶成了流行于文人之间同时也在民间被广泛使用的优良茶具。到清中期时甚至还有专供御用的紫砂烧造,也称“御窑紫砂”。

作为待客和礼祭必备的茶和酒,曾经地位相等,于设宴中如影随形。现存宣化的下巴里辽墓壁画即呈现的是“茶酒共祭”的景象,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会图》中则是晚宴食讫酒尽正要换盏饮茶时的景象,可见原本茶与酒是不分家的。而随着制茶工艺的进步,蒸青、炒青、发酵等工艺逐步将茶香进一步地发挥出来,茶壶中的茶汤滋味比曾经不知醇香了多少,单独品饮是回味无穷的享受。如果好友、宾客到来,用茶去款待更加合宜。不像饮酒越饮越糊涂,喝茶能令人越发清醒和精神兴奋,与志同道合之人对饮论道就再合适不过了。

(明)陈洪绶 闲话宫事图 纸本设色

纵92.4厘米 横46.8厘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很多明清文人绘画中都出现了主人与客人围坐茶炉两侧的情景,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本应由茶僮在后厨备好呈给主客的茶和茶具,在这时已经是文人书房中的一道风景。紫砂壶也在这道风景中逐渐崭露头角。中国美术史具影响力的明代“吴门四家”,均有茶画题材作品。如沈周《汲泉煮茗图》,文徵明有《惠山茶会图》《试茶录》《松下品茗图》《煮茶图》《林榭煎茶图》《品茶图》等,唐寅有《事茗图》《卢仝煎茶图》《煎茶图》《烹茗图》《惠山竹炉图》等,仇英有《松亭试泉图》《园居图》《煮茶图》《煮茶论画图》等,都出现了紫砂壶。画中紫砂作为布景的点缀,体现文人寄情山水中,又对品茗环境要求很高。陈洪绶的人物画作品中也多有涉猎紫砂壶,《闲话宫事图》《停琴品茗图》对紫砂壶都有具体的描画。清代有关紫砂的绘画如雨后春笋,有钱慧安《烹茶洗砚图》、吕学《茗情琴意图》、黄慎《春夜桃李园图》、金廷标《品泉图》、金农《玉川先生煮茶图》、王翚《石泉试茗》、董浩《复竹炉煮茶图》、阮元《竹林茶隐图》、薛怀《山窗清供图》等。这一时期的茶题材绘画更加文人化。清末民国紫砂壶作为清供题材的主角,成为画面独立的主题。如吴昌硕、齐白石等以金石入画,紫砂壶以书法用笔写出,大气淋漓。

(明)仇英 林亭佳趣 (局部) 纸本设色

纵114厘米 横3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文化时代的巨大变革,今天人们对紫砂的喜爱并不直接传承自前朝文人。1958年国营宜兴合新陶瓷厂与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也就是俗称的“紫砂一厂”,并注册“方圆牌”为工厂对外销售产品的品牌。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了大批的优质紫砂器,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为中国赚取了大量外汇。这里想插一句旁的话题,当年为赚取外汇成立的国营传统工艺商品制造厂很多,如:平遥推光漆器厂、安徽祁门红茶厂、景德镇艺术瓷厂等等。它们都曾是处在经济尚不发达时期的中国赚收外汇的主要功臣。赚取外汇并不使国家和人民直接变得富裕,而是让我们有更多资本从西方技术先进国家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国内的工业生产能力。可以说我们今天说来自豪的“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中国大型龙门吊”,还有未来逐步实现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起始于数十年前的一片茶叶、一只漆盒和一把茶壶。

随着基础生产能力的建立和提高,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很多的国营传统工艺商品制造厂或体制改革,或直接关闭解散,还有在改制过程中失败而最终倒闭的厂子如今已不被大家记起。紫砂一厂也于1997年改制,大量库存出口转内销。如今玩壶圈子里所说的“老厂壶”和“一厂壶”主要指的就是这批1997年改制前的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壶。因为当时紫砂和茶叶海路出口的一个装运港是在香港,所以香港回归后因发展地产,一些仓库卖作建筑用地,库中的茶叶和紫砂又被台湾商人低价收购。这些就是后来在大陆被炒出高价的“回流一厂壶”。其实,这些紫砂茶具并不都出自一厂,而且当时在需要提高产量时,手工拍打泥片制作身筒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产量要求,模具成型制作由此开始。紫砂料的泥坯质地比较坚实,即便用模具贴合成型也不宜操作。为便于快速生产,有相当一批紫砂器在制作时混入了更多其他陶土。这种质地粗松、光泽度差的产品后人起名“年糕土”,因其质地粗糙,泡茶损失味道,后来几乎不再被采用。

(清)虚谷 瓶菊图 (局部) 纸本设色

纵126.2厘米 横5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紫砂的泥料问题,一直是困扰当代玩家的现实问题。其实所谓的“原矿泥料”早已成为了一个“网红”促销词汇。原矿原本指的是不添加化学着色剂,烧成后呈现自然色泽的紫砂。后来引申为产自宜兴本地的紫砂泥料。但随着一些紫砂新矿出产地,如:浙江长兴、安徽宁国,甚至内蒙古到辽宁的泥料供应量的增加,这些与宜兴紫砂矿同属紫砂矿类的泥料经过好的工艺加工,同样无需加入其他配料即可制作和烧制出品相优良的紫砂壶。“原矿”的概念又被扩大了,这样的粗分类法已不能满足资深玩家的要求,于是又出现了代表出自宜兴本地的“本山料”和代表来自宜兴以外矿区的“外山料”叫法。

抛开收藏情怀来看,不论是“本山”还是“外山”紫砂的泥料成分区别并不大。如果愿意下功夫,是可以通过成分的调配来将优质的外山料变为与本山料相似度极高的优质泥料。眼下比较让人遗憾的是,在宜兴紫砂壶制作技法如此成熟的今天,新时代的良品佳作乏善可陈。紫砂工艺师稍有成就就被力捧为“大师”,足以让经销者快速获利,这种刨祖坟卖噱头的做法实在不利紫砂的发展之路。艺术品可以具有商品属性,但并非所有的商品都有艺术性,甚至有些与废物无异。

十分感谢那些还健在的和已经逝去的老一辈紫砂工作者的努力,将已断代的紫砂制作技法和艺术传承恢复出来。也寄希望于后人,不枉这艰难的努力和珍贵的成果。在紫砂的创作之路上精进技法的同时,也要精进艺术修养,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以赤子之心做出被后人流传和敬仰的佳作。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㉑


复制添加客服微信 ↓↓↓
SCTXKEFU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供阅读;如需侵删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收藏
点赞
全部评论0条评论
提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