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紫砂 > 濒临绝迹的“紫砂挂釉”
“紫砂挂釉器物结合了紫砂与瓷器 两种工艺,凝聚了匠人与文人共同创作 的智慧,其艺术和收藏价值近年来已开 始被人们重视。”来自宜兴的紫砂收藏家朱银木激动地讲述着紫砂挂釉器物的独 特魅力。
明代紫砂酱釉筋纹绘钱披肩罐
紫砂挂釉器物始于宋,盛于明清。上世纪50年代宜兴开办了陶业生产合作 社时仿制了一批。宋朝时的紫砂挂釉器 物颜色单一,以酱釉为主。明代时紫砂 挂釉器物多为豆青釉、月白釉、天蓝釉。 清早期出现加彩挂釉紫砂。
“虽然有的宜兴紫砂壶挂了釉,但紫 砂壶的底部是露胎的,不会把釉挂满。 紫砂有透气性,不能全部封死。”朱银木指着手中明晚期的水呈说。这只水呈是 白砂挂月白釉,古朴典雅,高十厘米,宽 八厘米,精致小巧,拿在手中十分轻盈。 它在文人墨客的案桌上经历了漫长的岁 月洗礼,光泽依旧。
一个巨型“大苹果”十分夺目,它是 明晚期的一只紫砂冬瓜釉茶叶罐,名为 “苹果尊”。在当时制作这种中间宽两头窄的器型是十分困难的,尤其从底部向 上延伸的弧度要自然舒张。所挂之釉是 采用原矿料调配而成,后世很难仿制。
宋朝时期紫砂挂釉器物的釉很薄, 多采用过半挂,上面挂一半釉,底下露一 半胎。到了明朝,挂的釉则更靠近底 部。晚明时期的紫砂挂釉器物内基本不 挂釉,无论是壶还是茶叶罐,都讲究保留 紫砂透气的特质。紫砂挂釉器物一方面 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另一方面也更加 方便清洁护理。
清朝时的紫砂挂釉器物更倾向于华 丽。朱银木收藏的清中期四方倭角龙纹 壶,艳丽多彩,尽显雍容华贵。壶身上的 青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四爪的脚则 说明这件器物在当时只有王公显贵才可 使用。这类紫砂彩釉壶不惜工时、精工 细作。为了使紫砂器绘上釉彩,需进行 二次烧制,甚至三次,即使到了现在也需 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烧制。“这把壶虽然 残缺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它是紫砂挂釉 器物中难得的精品。”朱银木将这把龙纹 提梁壶视若珍宝。
明清时,普通人家使用的紫砂挂釉 器皿中,盘、碟、壶、罐最为常见。一只清 代豆青釉高脚小果盘,做工考究,豆青釉 均匀覆盖着白砂胎,盘底则有红绿相间 的彩色花纹围成一圈。清代豆青釉四方 茶叶罐,朴素庄重。四面雕刻窗花纹饰, 仿佛茶叶放进去之后可以从这些“窗”中 透出香气来……
“现代人很难再做出这样精美的挂 釉紫砂器了,不单单是原料的问题,更重 要的是人的心境。”朱银木不由得感叹。
实时询价 作品定制
高级顾问一对一专属服务
获取一手行情信息及作品报价
本文由收藏天下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仅供阅读;如需侵删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特别提示:本站所提供文案内容及观点、案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您投资理财交易的依据(收藏、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入市)。内容中所引用的各类信息来自市场公开资料、网络、产品实物本身等,不当之处请联系邮箱:toutiao@sctx.com,我们会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方器类对于方器类壶的制作,为了达到端正、规矩、简洁、挺刮、严谨、工整之感,其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面角和空间的大小都十分讲究。尤其是平面口盖要求不苟丝发,技法处理干脆利落,壶嘴、壶把、壶顶匀称对直,
玩壶分两种人,一种喜欢段泥,一种不喜欢。不喜欢的人,因为段泥稍一不注意,就养的脏兮兮的,有些地方还泛黑。顿时好感全无,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要买段泥壶。但是,一把段泥养成后变化很大,分外漂亮,让人心生喜爱
我有一个朋友,做事大大咧咧、毛毛躁躁,家里人劝他喝喝茶,养养心。这个朋友对茶倒并不排斥,尤爱喝普洱,两年前买了一把老紫泥的石瓢壶,越养越喜欢,以至于一天不用它泡茶,浑身不舒服。他跟我形容说那种滋味,就
经常会看到“这把紫砂壶经过多次烧制”这种说法,是因为一次没烧制好,才去多次试吗?其实并不是。那么为什么之前的紫砂壶只需要烧制一遍,而现在的则需要烧制两遍或者多遍呢?到底是烧制一遍好还是烧制两遍好?什么
作为“壶艺泰斗”顾景舟传人,李昌鸿夫妇秉持着紫砂艺术的理想与信念,携手相伴几十载,集古今紫砂艺术之大成,延续着宜兴千年的陶瓷文明,成为紫砂界广为传颂的模范伉俪。
其实说到紫砂壶要先从它的泥料说起,其实他的神奇之处是由于紫砂的“双气孔结构”,与其所含石英成分紧密相关。紫砂的“紫”,是说颜色;紫砂的“砂”,是说性质。紫砂泥料在烧制的过程中,碳酸根先分解,释放一氧化
11月24日,“紫砂新青年2019邀请展”于嘉德艺术中心落下帷幕,本次展览为期11天,由GUARDIAN ART携手大川文化、谋道文化精心打造,共有17位优秀青年紫砂艺术家参展
古人眼里的五色土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紫砂泥料的独特性让更多的爱茶之人爱上紫砂壶。那么为什么紫砂壶泡茶好,紫砂有何特点?
三十多年来,紫砂的艺术能量场已经严重透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台湾经济的腾飞,给一部份人收藏紫砂壶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当时还没有三通,大量的紫砂壶先流进香港
自明代以来,有关紫砂器的实用鉴定著作和文献资料稀少,加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器物凤毛麟角。一些鉴定著作多以博物馆藏品为例,不能全面反映500年来紫砂器的真实面貌